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博雯:“四下基层”要以“心”换“心”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博雯  日期:2023/12/22 字体: [大][中][小]

    将基层工作做好,其关键是严格贯彻渗透在工作从一而终、各个方面毫不动摇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念,坚定不移地从根本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下基层就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给群众们解心结,是一种“泥里安身、以心换心”的工作状态和根本态度;是我们党开展工作、团结力量的理论之魂、实践之基、经验之源;是在新时代,迎接新变化,回应新期待的重要抓手和导向。因此,将“四下基层”的好经验稳稳地嵌融在当下基层工作开展的实际中,也必然要从“心”出发。

    基层宣讲要以“精心”换“入心”。基层宣讲表面上是“嘴上功夫”,实际上却是精心设计、充实安排的最终呈现。理论、政策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是宣讲工作的“筋骨”,而丰富、生动、接地气的内容和表达是“血肉”,而真正为群众着想、真正能为群众所用则是“灵魂”。因此,基层宣讲绝不能“眼睛朝天”,更不能自设门槛,而是应当适应群众的认知习惯、节奏,用好博物馆、社区墙、电子屏等物料设施,融合思政师生、志愿服务、电视广播等社会资源,让基层宣讲处处撒种、遍地开花,以润物无声之势成为群众的“思想习惯”。

    调查研究要以“细心”换“交心”。调查研究这一双“慧眼”,看到的应是问题。而情况纷繁复杂,要在“基层”这一篇大文章中找出“题眼”,答好基层工作的答卷,则需要持久的细心,于毫末处把握规律。基层干部要做与群众对话中的有心人,在勤沟通的基础之上,听得懂需求和不足,善于记录归纳,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做日常工作中的留心人,提高形成工作“闭环”的意识,形成事事总结、阶段反思、整体归纳的常态,将调查研究从一种方法扩展到一种习惯,让群众们感受“麻烦未到已解决”的未雨绸缪,这样的安全感才是干群“交心”的关键。

    信访接待要以“诚心”换“称心”。信访接待绝不是和颜悦色的“场面活”,如果群众直面接访干部却仍然有种对牛弹琴的无力感,这才是群众基础动摇的“大危机”。让群众越是在矛盾尖锐时越能感受到安心的,唯有接访干部的以诚相待。诚心的底色是换位思考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干部接访不能“躲拖推”,也不能“画大饼”,而要冷静地了解情况、安抚情绪,调动资源,帮助群众及时地解决问题,同时充分运用帮带机制,更高效地服务群众,以免出现信访事故。越是急难险重处越是锻造人,基层干部更应当将信访接待当成机会,在事上锻炼自己,打开眼界,扩大“舒适圈”。

    现场办公要以“热心”换“信心”。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小巷社区,从“见字如面”到立办立改,去掉了“门卫”和“电话线”,是干群距离的缩短,却是基层工作良性进步的无限延伸。基层干部要注意,现场办公是一个放大镜,是干部工作状态的最真实反馈,是创新型、服务型政府的体现,亦是对干部应急处突能力的考验。干部们要严谨负责,更要趁此机会开怀纳谏,多想一分、多做一步,以服务者的本色,将现场办公的效用发挥至最大,让群众对服务体验越来越有“信心”。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