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李静:“三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颜”“有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静  日期:6/26/2024 字体: [大][中][小]

    随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但在此过程中,也有部分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追求整洁过了头,行走在村内听不见鸡叫,池塘里也看不到鸭鹅。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农村环境变好了,但是没有烟火气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振兴的提质提速,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谋好人居环境蓝图、建好美丽乡村要从全力为民出发,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让环境整治充满温度、富有深度、张弛有度。

    全“力”为民,让环境整治充满温“度”。“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有些地方强行拆旧村建新村,房屋建在一起都盖成一个模式,禁养各类禽畜,道路要求横平竖直,打造庄园式村庄,然而具备田园风光、曲径通幽、鸡鸣狗吠等要素的乡村才是经过千年沉淀的中国特色乡村、是人民需要的乡村。盲目地整合,虽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但原来的生态文化和历史底蕴却荡然无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忌“军事化”,避免千村一面、千镇一面,切实让农村群众在共建中实现渐进共享;要自下而上地确定发展目标,党员干部要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工作,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真实诉求,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形成整治“菜单”,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充分讨论后,因地制宜开展,切实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劳民伤财无效实施等脱离实际的做法。

    尽“力”而为,让环境整治富有深“度”。当前,很多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浮于表面,停留在马路干净,荷塘清澈上,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不足。各级党委、政府要画好“施工图”,精心编制整治提升计划,根据不同自然村,制定不同整治标准并进行集中检查、评比、奖惩,确保各项整治任务落地生效;要挥好“指挥棒”,抓好群众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广播、悬挂条幅、印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变群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形成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的局面。市场要当好“助推器”,设计好公益产品,打好“乡情牌”,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吸引社会企业、先富群体等市场主体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党员要从自家庭院扫起,从所在庄户干起,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乡村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有为”的主人翁意识,上下齐心打赢全民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量“力”而行,让环境整治张弛有“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各级党委、政府要唱好“环境与发展”的“大合唱”,把握好农村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也要一头挑起“金山银山”;要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提升乡村发展的“含绿量”,以畜禽、厕所粪污等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以农牧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推进资源的就地就近利用;要演好“文化交融”的“交响乐”,充分依托乡村民俗、遗址遗迹等传统文化,改造利用乡村闲置资源,推出乡村特色品牌,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农民增收与环境改善的互促互赢。(作者单位:卢龙县双望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