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福映秋:驻村干部深入基层莫当“客”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福映秋  日期:2024/8/21 字体: [大][中][小]

    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最后一公里,在乡村建设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驻村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个别驻村干部是基层一线的“稀客”,把自己当成“临时工”,偶尔下去“凑凑热闹”,错把“炼金炉”当成“镀金厂”,常有“名到人不到”“人到心不到”的现象,天天把精力花在给个人年终总结“做美容”上。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结万家亲”,做人民群众信赖的“上门女婿”,住农家、下农田、与老百姓同劳动、共生活,面对面倾听民声,拉近与群众距离,零距离摸清民情,搞清楚实际情况,实打实为民办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断取得乡村振兴新进展新成效。

    在思想上“站起来”,不当“看客”。当前正值衔接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定十分复杂。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就越需要我们坚守信念、锤炼品格,补足精神之钙,筑牢党性之魂。因此,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主动学习、不断积累,全面掌握中央、省、市、县的政策要求和各项民生举措,逐步提升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变“门外汉”为“行家里手”。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道路上,应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不为所动、不为所困、不为所扰、不为所惑,常喷思想“保鲜剂”,裹上思想“保鲜膜”,夯实理想信念之基、筑牢思想之防线,确保红色初心永不蒙尘褪色。

    在行动上“走起来”,不当“过客”。驻村干部是党的政策的宣讲员,也是乡情民意的传递者,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推动者。如若高高在上、口大气粗,动辄摆架子、讲派头,不愿融入群众,不仅会疏远与群众的距离,更会影响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驻村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怀着为民服务的赤诚情怀,放下“高高在上”的“花架子”,褪去“句句官腔”的“机关气”,在工作中“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脱下皮鞋、脱下大衣、穿上运动鞋,走出机关的大门、敲响群众的家门,与群众说琐碎、唠长短、谈生活,将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做到“饮水”便知群众甘苦、“摸被”便知乡亲冷暖、“掀盖”便知人民饥饱,用心体会喜怒哀乐、用行解决急难愁盼,真正在乡村热土上扎实振兴之“根”。要始终保持一身“正气”,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莫让驻村“变味”。同时,依托“驻村”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依托“住村”感知乡村风土人情和群众“急难愁盼”,依托“助村”回报乡土、回馈乡亲、回应乡村振兴。

    在为民上“跑起来”,不当“稀客”。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立足长远,坚持长期主义。“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回望百年路,党的发展史就是无数共产党人以伟大的人格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史。早在中央苏区,就有《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民谣广为流传;步入新时代,焦裕禄、杨善洲、张桂梅……数不尽的优秀共产党员用奉献诠释担当、用行动践行使命,以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形成了带动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驻村不能心怀“干一阵子”的想法,更不要着急出成绩、堆盆景,要加深对村情乡情的认识,勤勉做事,用好“问计于民”的法宝,持续开展好“三话一会”,开好“村民课堂”和“第一书记接待日”……。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利益高于天”。要重点做好因病因残、无务工能力等困难群众的帮扶,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坐在农家板凳上,多“家长里短”、“把脉问诊”,要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和村民打成一片,打心底树立“饮了此村水,便是此村人”的思想理念,真正把驻村点当成自己家,拿群众当成自家人,关爱“一老一小”,化解矛盾纠纷,将群众诉求困难当作自己的事,真心挖掘“家长里短”的问题、悉心记录“鸡毛蒜皮”的小事、诚心解决“柴米油盐”的难事,做好农村的带头人,多寻优质产业,多谋增收渠道,多提致富良方,帮助群众算清收入账、产业账和人生账,为乡村振兴注入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农村留得住乡亲,更留得住乡愁。(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