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故事中,“猴子捞月”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寓言,它描绘了猴子们因为不了解水中月亮的倒影,而徒劳无功地试图捞起那虚无缥缈的月亮。这一故事,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而言,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切忌“猴子捞月”般的工作态度,即避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或是采取无效、甚至愚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形象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及事业发展的成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却表现出了“猴子捞月”式的盲目和无效。他们或是被表面的光鲜所吸引,盲目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工作效果和群众的真正需求;或是缺乏深入调研和理性分析,仅凭主观臆断和拍脑袋决策,导致政策制定不切实际,难以落地执行;或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采取逃避、拖延或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最终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
“猴子捞月”的工作态度,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更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及党和国家的威信。它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的浮躁、功利和形式主义等问题,是党性修养不足、宗旨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深刻反思和警醒,坚决摒弃这种工作态度。
要避免“猴子捞月”的工作态度,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他们应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他们还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
此外,党员干部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同时,党员干部还应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质建设,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难所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昂扬斗志。
总之,“猴子捞月”的工作态度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坚决摒弃的。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学习和党性修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沧县姚官屯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