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宋燚煖:“微治理”撬起基层“大效能”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宋燚煖  日期:11/28/2024 字体: [大][中][小]

    在国家治理的庞大体系中,基层治理宛如精密机械的细微齿轮,虽看似渺小,却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往,基层治理常陷入“大而化之”的粗放模式,资源空耗、问题屡治不绝。如今,“微治理”理念崭露头角,聚焦细微、精准发力,恰似一把精巧钥匙,解锁基层高效运转的密码,正重塑着基层治理的崭新格局。

   “微网格”编织精细治理“一张网”

    传统基层管理单元宽泛,信息传递易断层、问题处置常滞后。“微网格”则打破这一桎梏,将社区、乡村细化分割,如城市社区以楼栋、单元为格,乡村依自然村落、村民小组切块,网格员化身“移动探头”,每日穿梭其间。他们对网格内住户信息了若指掌,哪家老人独居需定期关怀、哪户商铺经营有消防隐患,均登记在册、动态更新。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中,网格员逐户走访,收集居民对加装电梯意愿、对楼体外观设计偏好,将分散零碎意见汇总梳理。因精准掌握每家想法,施工方案得以优化,避免矛盾冲突,电梯加装从漫长扯皮到顺利落地,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微网格”让信息在微小单元内畅通无阻,治理触手直达末梢。

   “微调解”化解矛盾于“萌芽态”

    基层矛盾纠纷繁杂琐碎,邻里纠纷、家庭琐事稍不留意便会升级激化。“微调解”机制立足源头防控,挖掘社区“和事佬”、乡贤能人组成调解队伍,他们凭借地缘、亲缘优势,第一时间介入纷争。小区里因宠物随地大小便引发邻里争吵,“和事佬”迅速赶到,不是刻板讲法条,而是拉家常般回忆往昔邻里互助情谊,再就事论事谈宠物管理责任,劝双方换位思考,三言两语便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乡村土地边界争议,乡贤依据村史民俗、既往惯例,现场丈量、耐心劝解,将矛盾消弭于田间地头,“微调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基层和谐注入“润滑剂”。

   “微服务”满足多元个性需求

    基层群众需求日趋多样,普适性服务难以“解渴”。“微服务”精准对焦,细分群体、按需供给。针对老年群体,社区开设“老年微课堂”,引入医护人员讲解慢性病防治、智能手机使用,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无人照料难题,“四点半课堂”应运而生,志愿者辅导作业、组织趣味活动。乡村着眼农忙时节“用餐难”,设立“农忙食堂”,提供平价热饭热菜;聚焦农产品销售困境,利用电商直播、社群团购搭建“微销售”平台,助农拓宽销路。“微服务”从细微处关怀,让基层关怀暖人心扉,凝聚起深厚治理向心力。

   “微更新”雕琢宜居家园“新风貌”

    城市街巷、乡村角落存在诸多“小微空间”,或废弃荒地、或破旧建筑,影响整体风貌。“微更新”项目小而美、精而实,将这些空间变废为宝。城市街角荒废空地,经设计改造为口袋公园,添绿植、设长椅、铺步道,成为居民休闲“打卡地”;老旧厂区拆除违建后,打造文创街区,保留工业遗迹、植入艺术元素,焕发新活力。乡村利用闲置农房,修缮为民宿、手工作坊,传承民俗技艺同时带动旅游增收;疏通村间沟渠、美化墙体绘画,“微更新”一寸寸雕琢,积小胜为大胜,重塑基层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居民归属感与幸福感。

    然而,“微治理”实践亦面临挑战。资源整合不足,各“微项目”资金、人力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人员专业性待提升,兼职网格员、志愿者缺乏系统培训,服务调解技巧欠缺;长效机制不完善,部分“微更新”设施后续维护缺位,“微服务”持续性存疑。为破困境,需强化顶层设计,整合部门资源,设立专项基金、统筹调配人力;开展多元培训,邀专家授课、组织经验交流,提升基层人员素养;构建长效运维,明晰责任主体,引入市场化运作、居民参与监督,护航“微治理”长效运转。

   “微治理”以小切口做深大文章,撬动基层效能呈几何级增长,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当持续深耕细作、攻克难关,不断丰富完善其内涵与形式,这一特色治理密码必将释放更大能量,筑牢国家治理稳固基石,绘就基层繁荣和谐新画卷。(作者单位:龙家店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