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刘涛:弘扬“六尺巷”精神,助力新时代基层治理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涛  日期:11/28/2024 字体: [大][中][小]

   “六尺巷”的故事,源于清代一段人们传颂已久的智慧与宽容的历史。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因一块六尺宽的土地发生纠纷,通过宽容和谅解最终达成和解。时至今日,这段历史不仅成为民间美谈,更被视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智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六尺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历史经验,是社会和谐、人民群众福祉的象征。”这一精神对于新时代基层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提醒我们通过宽容与理性、创新与合作,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以“礼让”精神化解矛盾,开启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篇章。"礼让"作为"六尺巷"故事中的核心要素,其内涵的智慧与哲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面对邻里间的纷争时,张英同志并未采取强制或暴力手段,而是秉持"礼让"精神,成功化解了矛盾。这充分体现了《论语》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深刻道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亦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礼让"正是解决此类矛盾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政府在处理社区矛盾时,不应仅依赖法律和行政手段,更应倡导包容、沟通和理解,促使矛盾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和解,从而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应大力弘扬"礼让"的精神,鼓励居民之间相互理解,妥善处理纠纷。这不仅是一种解决个体矛盾的有效方法,更是推动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古语所云:"让者自强"。宽容和理解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消除对立,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以“和谐”理念引领,共同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是"礼让"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和谐"理念的鲜明象征。张英与吴家的和解,基于平等与信任,这种"和谐"关系为当前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实践中,传统的行政手段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必须积极推行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正如《大学》所言:"和而不同,礼仪之邦,天下为公",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通过多方合作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共治共享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协同作用,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例如,在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自治组织,借助数字平台进行民意收集与分析,精准识别问题,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公众的参与和社会力量的介入,使治理更加贴近实际,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期望。这种"和谐"的治理方式不仅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也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冲突,推动社会进步。

    以"智慧"创新机制,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六尺巷"中的智慧,体现在张英的理性判断和创新思维上。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要求基层治理必须更加灵活、高效,单纯依赖传统行政手段已难以应对当前的种种挑战。正如《道德经》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治理需要智慧,需要对复杂局面进行深刻的理解与创新的应对。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不仅要依靠传统经验,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效率。信息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通过智能化平台和大数据的运用,政府可以实时掌握民众的需求与社会动态,及时调整政策方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政府精准识别社会潜在的风险点,提前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在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平台高效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也会推动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

    "六尺巷"故事所蕴含的智慧,赋予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启示。面对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局面,基层治理不仅需要"礼让、和谐、智慧"的三大精神支持,更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的智慧与担当。只有通过创新机制与方法,提升治理效能,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