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电商专供”的卷纸比超市买的小了一圈、同款洗衣液网购的比实体店购入的“稀”、网店看好的电视型号在实体店却找不到……在不少人眼中,“电商专供”已然成为质量缩水的代名词。据半月谈记者调查,长期以来,一些消费品的货源线上线下难统一,甚至在不同平台间刻意制造“壁垒”阻碍购买者比价,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1月16日《广州日报》)
“电商专供”是商家线上促销的一种特有方式,因其具有品种多、价格低,以及方便、快捷等多种优势,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但据了解,一些无良电商竟然打着“电商专供”的幌子,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低劣的产品,坑骗消费者,使“电商专供”沦为“电商专坑”,这无疑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消费欺诈行为,不仅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且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可以说,“电商专供”沦为“电商专坑”,是一种经营短视行为,不利于电商行业的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笔者以为,防范“电商专供”沦为“电商专坑”,还需多方合力打击。首先,平台要“严把关”。网络电商平台应积极履行职责,对“电商专供”的产品质量、价格等是否名副其实要把好审核关和准入关,对打着“电商专供”幌子“专坑”消费者的不法行为,要坚决叫停并下架,绝不让其轻易混入平台,坑害广大消费者。
其次,监管要“严处罚”。市场监管、物价、消保委等监管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既要督促电商平台尽责履职,又要加大对“电商专供”商品的抽查力度。一旦发现打着“电商专供”幌子“专坑”消费者的无良行为,就应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诚信买卖职责。
第三,消费者要“擦亮眼睛”。面对“电商专供”,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学会理性消费,不要被“专供”蒙蔽双眼,而掉入无良电商事先挖好的“坑”里。同时,一旦遭遇“电商专坑”,消费者应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消费者的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自认倒霉,“装哑巴”,而助长无良电商继续以“电商专供”之名,行“电商专坑”之实,坑骗广大消费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电商应学会诚信经营,像“爱惜羽毛”一样维护好自身的品牌形象,切忌只图一时之利,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自毁品牌形象,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失去消费市场。
我们相信,只有平台严把关,监管严处罚,消费者擦亮眼睛,再辅以电商的诚信经营,就一定能合力打击“电商专坑”的不法行为,达到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规范电商行业的目的,从而促使电商行业朝着持续、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