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高健强:破形式之茧 赋治理之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高健强  日期:3/10/2025 字体: [大][中][小]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加强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深入治理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同蚕茧般层层束缚基层活力,让政策执行“走形变样”,干部精力“空转消耗”。为此,河南省南阳市以“二十减”工作清单为突破口,针对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顽疾制定“硬约束”,将干部从“材料堆”“迎检战”中解放出来,直指形式主义“病灶”。

    为何减?减什么?

    “二十减”工作清单在南阳落地生根,不是简单的数字减法,而是治理效能的精准加法。砍掉冗余会议、压缩重复报表、整治过度留痕,这些刀刃向内的改革直击基层痛点——把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泥淖”里拉出来,把精力投向群众急难愁盼的田间地头。

    督查检查考核“瘦身”后更显筋骨,从“台账厚度”转向“民生温度”,从“材料精美”转向“服务精准”。南阳的经验证明,当考核指标聚焦群众满意度、政策落实度,基层干部自然会把脚印留在村头巷尾。

    怎么减?基层最有发言权

    形式主义病灶往往藏在细节里。南阳市将“小切口”改革作为突破口:文件不超过3页,会议时长压缩30%,报表数据共享平台破除“重复填报”……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举措,让减负清单不再是纸面文章,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技术赋能同样关键。打通政务数据“孤岛”后,基层干部不再当“表哥表姐”,而是成为“数据分析师”;移动终端取代纸质台账,指尖一点即可完成信息归集,这种“智慧减负”,既解放人力又提升效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于人。

    减负之后更要赋能

    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南阳推动资源下沉的实践给出启示:规范借调机制让基层“留住人”,权责清单明晰让干部“知道怎么干”,容错机制完善让一线“敢闯矛盾窝”。当基层既有“接得住”的能力,又有“干得好”的底气,减负才能真正转化为治理动能。

    减负之后还要警惕“弹簧效应”,督查考核刚有成效,微信工作群又铺天盖地;纸质台账刚精简,视频留痕新要求接踵而至。根治形式主义,需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变相摊派、隐形变异等问题露头就打,防止减负成果得而复失。

    减出干群鱼水新气象

    当南阳的基层干部不再疲于应付检查,而是带着农技手册走村入户;当社区工作者告别“表格大战”,得以全心投入邻里调解,减负的深意才真正显现——它拆掉的是干群之间的“无形墙”,架起的是民心相通的“连心桥”。

    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考验着治理智慧。从南阳实践可以看出,减负既要雷厉风行抓整治,更需绣花功夫建机制,当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的身影与群众笑脸相互映照,便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解。

    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包袱,增的是为民服务的能量;破的是官僚主义的枷锁,立的是实干担当的风向。唯有持续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破除积弊,用“绣花功夫”的匠心创新机制,才能让基层治理回归本真,让党的政策在田间地头绽放生机。(河北省辛集市)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