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商消费详细内容
廖卫芳:别被“零添加”食品收割“智商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廖卫芳  日期:3/15/2025 字体: [大][中][小]

    网购商品明明写的是“无糖芒果干,原味零添加”。到手一看配料表,白砂糖、食用盐、食品添加剂一个不漏。 “这对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人来说很不负责任!”对于前阵子的这次购物经历,广东东莞的林慧慧非常生气。记者调查发现,像这种产品包装上标明“零添加”但实际上添加了防腐剂、蔗糖、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的“零添加”产品还有很多。(3月15日《法治日报》)

    眼下,在许多商场、超市的一些食品包装袋上,消费者经常能看见“零添加”这样的标注,这让消费者以为这样的食品既安全又绿色,因而便放心地购买。

    但这些标注了“零添加”字样的食品真的安全、绿色、放心吗?其实不然。据了解,一些厂家、商家之所以在食品包装上标注“零添加”字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睛和抬价,一方面让消费者误以为这类食品环保、绿色、安全,另一方面通过给食品“标注”可以名正言顺地抬高销售价格。

    可实际上,这类标注了“零添加”字样的食品,除了价格奇高之外,有的食品就是添加了防腐剂,甚至有的在食品中还添加了有害防腐剂。但为了好卖、价高,厂家和商家还是违心地给食品标注了“零添加”标识。可见,一些食品虽然有“零添加”标注,其实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法而已,其目的就是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等字样,这无疑是对食品标识“乱标注”行为的一种规范,更是对食品安全的一种守护。一方面,有了食品“禁标令”,厂家和商家就不能随意“乱标注”;另一方面,有了食品“禁标令”,消费者就会仔细查看食品标识之后再决定是否选购。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有了食品“禁标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了。可见,食品“禁标令”也是一道“保护令”。

    当然,除了对食品采取“禁标”之外,监管、执法等相关部门还应加大监管查处力度,防止一些不良厂家、商家利用“障眼法”偷偷在食品中添加有害防腐剂、添加剂,严重损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只有食品“禁标”和监管“查处”双管齐下,才能让广大消费者不被“零添加”食品收割“智商税”。(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