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赵飒:以基层为师,扎牢为民之根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飒  日期:3/26/2025 字体: [大][中][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人民群众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基层则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关键纽带。以基层为“师”,深入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与民众需求,是扎牢为民之“根”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意义深远。

    基层是民生百态的集中展现之处,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这里有最朴实的百姓,他们的生活点滴、喜怒哀乐,反映着政策落实的成效和社会发展的温度。在这里,能看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新变化,产业如何兴起,农民怎样增收;也能感受到城市基层治理中社区工作者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付出的努力,老旧小区改造、邻里纠纷调解等细微却关系重大的事务。基层的丰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了解民生最直接的窗口,是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以基层为“师”,能精准把握群众需求,从而制定更贴合实际的政策。曾几何时,一些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基层实际的深入调研,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那些从基层实际出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政策,则往往能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正是因为深入基层,了解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资源禀赋和群众意愿,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帮扶。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许多贫困地区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这种从基层实践中汲取经验、制定政策的方式,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扎根基层,向基层学习,更是锤炼干部作风、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只有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才能真切体会到群众的艰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她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基层的磨砺中,她的为民情怀愈发深厚,成为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无数像黄文秀这样的干部,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然而,要真正以基层为“师”,扎牢为民之“根”并非易事。一方面,部分干部存在思想误区,不愿意深入基层,认为基层条件艰苦、工作繁琐,对基层工作缺乏热情。另一方面,在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干部过度依赖网络和汇报材料,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导致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深不透。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主动深入基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同时,要创新工作方法,拓宽了解基层民意的渠道,不仅要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等传统方式,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制定和工作开展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新时代的发展征程中,我们要以基层为“师”,从基层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只有这样,才能扎牢为民之“根”,让党和国家的事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下,不断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