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参天大树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是因为它把根深深扎进土壤;一座高楼大厦之所以能够巍然耸立百年,是因为它把地基牢牢打在岩层。同样,任何事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都必须把根基深深扎在基层这片沃土之中。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实践的源头,是智慧的宝库,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才能汲取最丰富的养分,获得最持久的力量。
基层是认识真实世界的窗口。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智慧永远来自实践,来自基层。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政策,往往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向樵夫、渔夫、农夫请教,历时二十七载才完成这部巨著。正是这种扎根基层的精神,让他得以突破书本的局限,获得真知灼见。今天,我们要想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样需要放下身段,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
基层是锤炼意志品质的熔炉。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基层工作往往条件艰苦,事务繁杂,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能力。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正是源于他早年在基层的历练。当代许多优秀的领导干部,也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们在田间地头学会了与群众沟通,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积累了经验,在处理复杂矛盾中增长了才干。这种在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本领,是任何书本都教不会的,也是走向更大舞台的必要准备。
基层是创新创造的源泉。纵观历史,许多重大创新往往源于基层的实践探索。安徽小岗村农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浙江温州的个体工商户在夹缝中求生存,走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最终都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要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因为最鲜活的实践在基层,最管用的办法也在基层。
然而,扎根基层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访,而是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沉下心来,真正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强调认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理解扎根基层的深意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只有真正了解基层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只有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精神,我们的决策才能符合实际。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扎根基层的精神。无论是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国家治理,只有把根深深扎在基层的沃土里,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汲取智慧、增长才干、贡献力量,共同浇灌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