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王斯:斩断形式主义枷锁,释放基层治理活力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斯  日期:5/11/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党和群众的关键纽带。然而,政治形式主义的沉疴积弊,却如同沉重枷锁,束缚着基层发展的手脚。破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夯实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

    一、形式主义之弊:压垮基层的“隐形重担”

    政治形式主义正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重复督查”等形式,严重消耗基层精力。一些地方会议泛滥,基层干部整日奔波于会场,“上午开会传达、下午开会落实”成为常态,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寥寥无几;在考核检查中,重台账、轻实效,基层干部被迫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材料包装、数据美化中,甚至出现 “填表抗疫”“拍照扶贫”的荒诞现象。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作风,不仅导致惠民政策难以落地,更让基层干部产生倦怠情绪,损害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让基层治理陷入“疲于应付” 的恶性循环。

    二、溯源形式主义:病灶背后的多重诱因

    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有着深层次的成因。其一,政绩观扭曲是根源。部分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将工作重心放在打造“亮眼政绩”上,追求短平快的表面成绩,忽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长期利益;其二,考核机制偏差是推手。过度依赖台账、报表等“痕迹化”考核指标,缺乏对实际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估,倒逼基层陷入“材料政绩”的怪圈;其三,权责失衡是催化剂。上级部门存在“甩锅”心态,将任务简单层层下压,却不给予相应的资源和指导,基层在权责不对等的困境下,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其四,监督问责缺位是纵容因素。对形式主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未能形成有效震慑,使得形式主义之风屡禁不止。

    三、破局减负之道:多维度的治理革新

    破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举措。在思想层面,要强化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牢记“为民服务”初心,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在制度层面,需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检查,增加实地走访、群众评议等考核内容,让考核真正聚焦实效;在管理层面,要厘清权责关系,建立科学的任务分配机制,上级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给予基层更多资源倾斜与业务指导,避免“一竿子插到底”的粗放管理;在监督层面,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对形式主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建立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撑腰鼓劲,让基层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基层活,则全局活;基层稳,则天下安。斩断形式主义的枷锁,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才能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让基层真正成为政策落实的“强阵地”、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