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形象、人心向背与事业兴衰。优良作风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根源在于深厚的党性根基。只有将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优良作风落地生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一、以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夯实优良作风的信仰之基
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更是作风优良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深入学习这一思想,能帮助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为民情怀,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坚守;黄文秀扎根扶贫一线,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离不开对党的理论的深刻领悟。通过系统学、深入学党的创新理论,党员干部能够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坚定的信仰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二、以实践锤炼锻造过硬本领,厚植优良作风的行动之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性修养不仅体现在思想觉悟上,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基层是锤炼党性、磨砺作风的“大熔炉”。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一线工作中,党员干部直面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张富清深藏功名,在基层默默奉献,用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抗疫一线的党员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只有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党员干部才能锤炼出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过硬作风,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三、以制度保障巩固长效机制,扎紧优良作风的约束之笼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筑牢优良作风的党性根基,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党内监督条例,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为党员干部划定了行为底线、明确了作风标准。通过建立健全党性教育长效机制、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将党性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同时,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推动优良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
筑牢优良作风的党性根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员干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理论学习滋养初心,以实践锤炼践行使命,以制度保障护航前行,方能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最鲜明的底色,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异答卷。(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