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赵飒:以民生"温度"提升经济"质感",共筑幸福时代新图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飒  日期:5/14/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民生的晴雨表,更是经济发展的温度计。在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繁忙的城市社区,在轰鸣的工厂车间,民生需求与经济活力相互交织,共同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唯有将民生温度传导至经济发展各环节,让基层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才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基层视角出发,以民生改善撬动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让基层就业更充分,让公共服务更可及,让收入分配更合理。

    基层就业的厚度决定着民生保障的力度。在山东临沂,当地政府打造的"乡村振兴就业车间"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在广东佛山,"工匠学院"为产业工人提供技能提升通道,让普通工人也能成长为技术专家。这些来自基层的实践启示我们,就业服务越接地气,民生保障就越有底气。要充分发挥社区、村居等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劳动力资源台账,开展精准就业帮扶。针对零工经济从业者,可借鉴成都"骑手之家"模式,提供休息、充电、维权等暖心服务。同时,要支持乡镇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增收。当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基层找到发展舞台,经济运行的细胞就会更加活跃。

    公共服务的温度折射出经济发展的质感。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发轫于基层政务服务中心的探索,最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北京"小巷管家"机制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效解决了停车难、环境差等民生痛点。这些案例表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往往始于基层的"微创新"。当前,要推动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向县域下沉,通过"县管校聘""医共体"等模式,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社区层面可推广"老年食堂""四点半课堂"等便民服务,解决"一老一小"现实难题。数字化手段为基层公共服务赋能,如上海"一网通办"将200多项服务延伸到社区,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居。当公共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经济发展的成果就能更好转化为群众获得感。

    收入分配的精度影响着基层发展的活力。贵州毕节的"联村党委"整合各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江苏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分红。这些来自基层的探索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集体经济组织可借鉴广东南海经验,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对于城市低收入群体,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其就业增收能力。基层政府可建立收入动态监测机制,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每个群体。当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持续增强。

    基层是感知民生冷暖的神经末梢,也是孕育经济活力的源头活水。从"枫桥经验"到"晋江模式",从"小岗村改革"到"义乌奇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充分证明,许多影响深远的发展创新都源自基层实践。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重视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的鲜活经验。当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在基层实现良性互动,当每个社区、每个村庄都能成为幸福的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可见。以民生"温度"提升经济"质感",不仅是一种发展智慧,更是一种治理哲学,它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