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一顶层设计不仅为城市发展按下“快进键”,更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课题,唯有以精细化治理为针脚,以人民需求为经纬,方能织就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
民生为本:以“绣花功夫”提升生活品质
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见》强调“便民、利民、安民”,将民生需求置于首位。近年来,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增建社区公园等举措让“老居民”享受“新生活”。安徽池州在改造老旧小区时,通过发放超1.2万份问卷,精准对接居民对道路翻新、停车位增设等诉求,让改造方案更接地气。而河南鹤壁则通过设置“潮汐便民疏导点”,划定经营时间与区域,既保留城市烟火气,又避免扰民问题,实现便民与市容的平衡。
城市治理的“温度”同样体现在柔性执法中。鹤壁推行“首违不罚”和“721工作法”(70%服务、20%管理、10%执法),允许合规商户外摆经营,既激活地摊经济,又维护秩序,商户营业额显著提升。这些案例表明,城市更新并非“一刀切”的改造,而是以绣花般的耐心,在细节中回应民生关切。
文化传承:以“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根脉
城市是历史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意见》明确要求“老城不能再拆”,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扬州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基础+特色”11大类81项体检指标体系,对古城进行“靶向”更新,既修复青石板路、明清古桥,又引入文创书店、非遗工坊,让历史街区与现代业态交融共生。泉州中山路则以“低冲击、微干扰”方式修复百年骑楼,同步完善地下管网、增设口袋公园,既留住乡愁,又焕发活力。
江苏常熟则创新“产权与使用权分离”模式,引导原住民腾换修缮后的院落,同时引入高端酒店、民宿等业态,使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这些实践表明,城市更新需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平衡,让历史文脉成为发展的动力而非包袱。
生态优先:以“绣花功夫”绘就绿色画卷
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色。《意见》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受损山体、增加社区公园等举措,将生态理念融入更新全过程。例如,广州在“三旧”改造中严控古树迁移,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国首例古榕全冠移植,为城市留住绿色记忆。鹤壁则通过修复采煤沉陷区、建设绿道网络,将废弃地转化为生态公园,提升城市韧性。
“绣花功夫”还体现在微观设计上。北京东四街区改造中,通过开放单位附属绿地,打造“街角会客厅”;上海淡水路社区则利用边角空间建设“一平方米玩具屋”,让老人与儿童共享公共空间。这些举措以最小干预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现实。
多方共治:以“绣花功夫”激活共建活力
城市更新需要政府、市场、居民的协同发力。扬州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20余个部门资源,形成“五个统一”工作机制,同时鼓励居民自主选择业态,保留老街“原住、原味”特色。常熟在城中村改造中推行“自主更新”模式,由居民代表成立理事会,政府优化审批流程,实现“谁受益、谁出资”,累计完成544户翻新,变“杂乱城中村”为“宜居新社区”。
市场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天津海港城市更新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将旧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常熟南门坛上通过政企合作,打造“陕西饭庄”等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业态升级。这种多元参与机制,既缓解财政压力,又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可持续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从《意见》的顶层设计,到扬州、鹤壁、常熟等地的创新实践,无不彰显“绣花功夫”的精髓——在精细中谋发展,在传承中求创新。未来,唯有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共治为要,方能将城市更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让每一座城市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