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和科技革命加速迭代,"技能短缺"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从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到中国"技能型社会"的蓝图,职业教育正从社会边缘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2025年5月,国务院发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破除身份壁垒,构建多元成才通道"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这一背景下,唯有打破制度、观念、资源三重壁垒,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铜陵模式”。安徽省铜陵市通过创新“特教+技能”双证培养模式,将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结合,为残疾学生打通就业通道。2023年,铜陵市特教学校与铜陵理工学校联合办学,开设面点制作、无人机操作等适残专业,采用“人籍分离”模式,既保留特教生活化教学场景,又引入职业院校的专业资源。例如,听障学生通过实训洗车车间掌握技能后,已有27名学员成功创业,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2025年5月,该校获评“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成为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标杆案例。
烟台职业学院的“产业链+教育链”协同。烟台职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与比亚迪、万华化学等龙头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订单培养学生占比近90%。2025年,学校投入50万元搭建省内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管理平台,整合700多家企业资源,实现人才与岗位精准匹配。此外,其智慧交通虚拟仿真中心为烟台公交集团提供技术支持,累计科技成果转化额达2亿元,创造经济效益超15亿元。学校还通过中韩合作办学、海外“班·墨学院”等项目,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与地方实践。2025年5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周,首次推出主题活动日,涵盖职教发展研讨、技能展示等模块。例如,甘肃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幼教护理实操展示,广西北海职业学院以民族服饰走秀打破公众对职教的偏见。陕西则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29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36个省级行业共同体,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00万人,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链。
职业启蒙教育的中小学实践。江苏省高邮中专在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例如,服装设计体验中心通过色彩搭配教学激发创意,计算机影视制作基地让学生参与动画特效制作,直观感受技能魅力。此类活动旨在推动“职普融通”,培养劳动价值观,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政策支持与长期规划。2025年国务院发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破除身份壁垒,构建多元成才通道。此前,中办、国办2021年文件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占比达10%”,而铜陵、烟台等地的实践已提前响应这一目标。例如,铜陵理工学校计划引入国际认证体系,扩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陕西则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步。
当铜陵特教学校的无人机在实训车间腾空而起,当烟台产教联合体平台跳动着700多家企业的实时数据,当西北职教学子制作的羊绒刺绣登上巴黎时装周——这些鲜活的场景,正在重塑中国职业教育的叙事逻辑。2025年,从《职业教育法》的深化实施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遍地开花,职业教育改革已突破单一领域变革,演变为一场关乎社会公平、经济转型与人才观念的系统性革命。 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职业本无高下,教育贵在适性。"在人工智能重构职业版图的今天,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更在于锻造能够驾驭数字孪生车间、设计智慧城市系统的"新工匠"。从特殊教育群体的技能赋能,到职普融通的价值启蒙,这场改革正将"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注入教育体系的毛细血管。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节点,职业教育的突围已然超越教育范畴,成为解码共同富裕、支撑制造强国的关键密钥。当制度壁垒化作贯通成长的阶梯,当车间里的火花照亮更多人生梦想,一个"技能有为、职教有位"的新时代正加速到来。(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