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田野:“良田”沦为“垃圾场”农村环境治理的顽疾缘何而来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田野  日期:5/21/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日,湖南湘潭永久基本农田被建筑垃圾侵占事件引发舆论哗然。央视曝光的画面中,水泥块、钢筋与生活垃圾混杂的“覆土整改”,揭开了农村垃圾治理的疮疤。(5月19日 澎湃新闻)

    这场农田变垃圾场的闹剧,不仅折射出基层生态治理的失序,更暴露出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层症结——群众心理的麻木、治理机制的乏力与监管体系的虚设。

    群众心理:从“习以为常”到“与我无关”

    在湘潭县易俗河镇,建筑垃圾被随意堆放在村道边、树林中,甚至覆盖基本农田,而村民对此早已司空见惯。这种“习以为常”的背后,是传统农耕思维与现代环境意识的割裂。一方面,部分农民仍将土地视为“无限容器”,认为“垃圾沤肥”是自然循环的延续;另一方面,经济优先的生存逻辑让环保沦为“奢侈品”,许多村民更关心如何“占便宜”而非保护环境,只想将垃圾扫出自己的家门,而不顾 长此以往的环境恶化。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责任认知的错位: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垃圾治理“是政府的事”,将自身置于治理体系之外,形成“政府越位、群众缺位”的恶性循环。

    治理之困:基础设施滞后与制度性短板

    湘潭事件中,乡政府用“覆土造假”应付整改,暴露了农村垃圾处理能力的孱弱 。其根源在于三重结构性矛盾:

    硬件缺失与技术落后——农村缺乏垃圾处理站,运输成本是城市的3倍以上。资金匮乏与政策悬浮——农村垃圾处理财政投入过少,无法承担大量的集中运输和处理费用,且回报周期长、政策扶持不足,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城乡二元割裂的治理惯性——当前法规多针对城市垃圾,农村领域存在法律真空,导致监管依据模糊、执法尺度不一。

    监管失位:形式主义与协同治理的断裂

    湘潭雨湖区长城乡的整改闹剧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媒体曝光后,当地承诺“立即整改”,却仅用覆土掩埋应付检查 ,这种“运动式治理”暴露了监管体系的疲病。

    由于正规考核机制在执行中的异化,基层政府为应付检查,将覆土厚度作为“整改达标”标准,却忽视土壤修复与垃圾清运,陷入“数字游戏”陷阱。而各部门协同的失效也导致“九龙治水”困局。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失灵,导致恶土持续滋长,无法根除。部分问责机制也存在虚置,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问责,多数止步于“批评教育”,缺乏刚性约束,仍需制度性保障。

    这场农田与垃圾的博弈,终将检验我们是否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文明的底线。当最后一车建筑垃圾驶离湘潭的田野时,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土地的复耕,更是一个更具韧性的乡村治理生态的萌芽。(作者单位:刘台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