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徐明:井水浇死庄稼——一场透视基层治理短板的环境警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徐明  日期:6/20/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河南内乡县湍东镇的农田里,一口8米深的水井浇灌出令人揪心的景象:翠绿的玉米苗在抽水机的轰鸣中逐渐枯萎,20亩菜地化作焦土。当村民们望着隔壁组用10米深水井浇灌出的郁郁葱葱,这场发生在北纬33度线上的农业悲剧,撕开了基层治理中技术盲区与责任缺位的双重裂痕。

    第三方检测报告揭示的真相令人深思:涉事井水全盐量超标1.1倍,这个超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数值,在高温炙烤下演变成土壤溶液的“盐碱炸弹”。当浅层地下水在干旱气候中加速蒸发,矿物质浓度攀升的物理变化,与中午顶日灌溉的农事习惯产生化学反应,最终酿成作物根系反渗透失水的悲剧。这口服务村民数十年的老井,恰似一面镜子,照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基层的断层——村民不知浅层地下水存在季节性盐分波动风险,更不懂得避开高温时段灌溉的农技常识。

    基层治理的“技术赤字”在事件处置中暴露无遗。初次检测仅关注常规指标,却漏掉了全盐量这个关键参数,直到第三方机构介入才揭开真相。这种技术短板折射出更深层的治理困境:乡镇农技站人员老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文件里;村级组织缺乏水质监测能力,农民只能凭经验使用灌溉水源。当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遭遇“最后一公里”梗阻,类似悲剧便成为概率事件。

    值得肯定的是,内乡县政府的后续处置展现出治理能力的进化轨迹。封存问题水井、启动深水井工程、建立水质动态监测机制,这套组合拳直指问题核心。特别是将受损地块纳入“灌溉淋洗”范围,用科学手段修复土壤电导率,体现了从“灾害应对”到“生态修复”的理念升级。这种转变,恰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微观注脚。

    然而,事件暴露的监管盲区仍需警惕。相邻水井因深2米、水位低2.1米而幸免,这种微妙差异逃过了日常巡查的法眼。在城控区未开发用地上,农业设施的维护管理处于“三不管”地带,既无人提醒村民定期检测水质,也缺乏对自备井的技术指导。这种“放养式”管理,实质是公共服务在城乡接合部的悬置。

    重建基层治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村水井“身份证”制度,对浅层地下水井进行普查登记,标注井深、水位、水质等关键信息。应借鉴南昌县塘南镇经验,组建由农技员、村干部、老把式构成的“土专家”巡查队,定期检测水质、指导科学灌溉。更要利用数字技术填补治理真空,在灌溉高峰期向农户推送水温、盐分预警,让科技赋能穿透田间地头。

    站在夏至时节的豫南大地,新打的深水井正在机械轰鸣中逐渐成型。这场由井水引发的治理危机,不应止步于个案的妥善处置,而应成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折点。当技术赋能与责任担当在乡村沃土上深度融合,类似的农业悲剧才能真正成为历史。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