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滨江区“80后”干部郑文星化身骑手体验送餐60天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当他在商业街区精准增设换电柜、电动车维修点时,那些曾经门可罗雀的驿站终于飘出饭菜香;当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推出的“小哥码”让1300个小区向骑手敞开大门时,5分钟的通行时间差背后,是治理者对民生痛点的精准捕捉。这些鲜活案例揭示的治理真谛,值得每个握有公权力的人深思:民生工程不是盆景展示,而是要真正扎根在群众需求的土壤里。
“自嗨式”服务的病根,在于某些决策者陷入了“自我感动”的认知陷阱。在偏远乡村建豪华充电桩却无电网配套,让民生工程沦为“景观摆设”;强制要求基层干部拍摄视频汇报工作,催生出“屏幕里的形式主义”;把“办实事”简化为“办活动”,追求瞬时热度却忽视长效机制。这些现象折射出治理思维的异化——将“完成任务”等同于“解决问题”,用“自我感动”替代“群众感动”,最终陷入“干部忙得团团转,群众依然不买账”的治理困局。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逆向设计”的治理思维。传统治理模式如同“政府端菜”,服务供给往往基于决策者的想象;而“群众点单”模式则要求治理者俯下身段,用脚步丈量民情。郑文星在调研中发现,骑手们需要的不是装饰精美的休息区,而是能随时更换电池的智能柜、能快速加热饭菜的微波炉;杭州市推出的“小哥码”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经过逐个小区踩点、多方会商的结晶。这种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本质上是对治理逻辑的重构——让服务设计回归“用户思维”,让政策制定遵循“需求法则”。
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治理者练就“沉浸式”调研的真功夫。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融入,更是情感共鸣的抵达。当干部们脱下西装穿起骑手服,才能在汗流浃背中体会“充电桩与换电平台的时间差”;当决策者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理解“豪华充电桩”在乡村电网中的荒诞;当管理者亲历办事流程,才能破除“视频汇报”等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这种“角色代入”的调研方式,能撕开数据报表的滤镜,让治理者直面最真实的民生痛点。
民生工程的生命力,在于建立“需求响应—服务优化—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杭州“骑手友好服务街”的改造,不是调研结束的句号,而是服务升级的起点:通过骑手APP收集实时反馈,根据订单高峰调整服务时间,联合商家推出专属优惠。这种动态优化机制,让公共服务始终保持着与民生需求的同频共振。当治理者把群众评价作为政策迭代的风向标,民生工程才能从“一时亮眼的盆景”蜕变为“持续生长的森林”。
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郑文星式的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智慧破解民忧。当治理者真正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转化为“躬身入局”的行动自觉,当民生工程的设计图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坐标原点,那些曾经“晒太阳”的充电桩、闲置的驿站,终将化作群众脸上绽放的笑容,成为城市温度最生动的注脚。(团林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