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界奇峰秀水的阴影下,两处溶洞历经十年沉积的51吨生活垃圾,如同大地深处溃烂的伤口,终于在专业队伍的奋战下完成基本清理。这场发生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危机,不仅暴露出环境治理的深层病灶,更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环保警钟。当4名责任人被停职检查,14起环境违法案件立案调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更是一次对发展理念、治理能力、责任意识的全面检视。
溶洞垃圾堆积的十年,恰是生态环境监管失守的十年。这些深藏地底的垃圾不是凭空而降,而是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中的监管盲区。2010年至2016年间,当城市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完善时,农村环境治理却出现"真空地带"。部分基层干部将环保责任视为"软指标",在GDP崇拜与政绩冲动中,对非法倾倒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选择性失明,本质上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背离,将短期经济利益凌驾于长远生态安全之上。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危机应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治理力度。从县委书记挂帅的工作专班,到跨省域调集的专业勘探队伍;从51吨垃圾的彻底清运,到全域溶洞"拉网式"排查;从停职追责的雷霆手段,到公益诉讼的司法亮剑,整套组合拳彰显着地方政府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特别是"溶洞守护志愿队"的组建和举报渠道的畅通,标志着环境治理正在从政府单打独斗向全民共建共享转变。这种治理思维的进化,恰是破解"环保靠运动"困局的关键。
然而,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环境治理从来不是"清理-问责-结案"的线性过程。东方希望养殖场被立案调查的案例警示我们,产业污染仍是悬在生态安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部分企业将环保投入视为成本负担,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暴露出环境经济政策的失衡。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更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让环保成本真正内化为企业经营成本,用市场杠杆倒逼绿色转型。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关口,我们需要构建更立体的防护网络。在技术层面,要借助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等科技手段,织密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在制度层面,应完善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让每任官员都成为生态遗产的"守门人";在文化层面,要厚植生态伦理,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浸润每个社会细胞。正如清理后的溶洞需要持续监测维护,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更需要常态化浇灌。
慈利溶洞的涅槃重生,不应只是环境治理的个案胜利,而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转折点。当12369举报电话的铃声响起,当"溶洞守护志愿队"的旗帜飘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唯有将此次危机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契机,让环保责任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担当",才能让三湘大地的每一处青山绿水,都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团林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