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沈劭博:七七钟声再鸣,从历史伤痕里汲取复兴力量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沈劭博  日期:7/7/2025 字体: [大][中][小]

    当卢沟桥的晨雾再次漫过石狮的肩头,那串穿越 88 年的钟声总会准时在华夏大地回荡。1937 年 7 月 7 日的枪声,不仅在永定河上划出一道深刻的伤痕,更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刻下了 “不忘” 二字。今天,我们侧耳倾听这振聋发聩的钟声,不是为了沉湎于苦难的记忆,而是要从历史的褶皱里,翻检出照亮复兴之路的精神火种。

    卢沟桥的石狮至今记得,当年日军借口士兵 “失踪” 悍然炮轰宛平城时,中国守军的怒吼如何划破夜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的呐喊里,藏着一个民族最不屈的骨头。那些在硝烟中倒下的身影,或许是扛着步枪的士兵,或许是拿起锄头的百姓,他们用血肉之躯在平津大地上筑起防线。正是这股 “不愿做奴隶” 的勇气,让四万万同胞在绝境中站成钢铁长城,最终把侵略者赶出家园。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最危险的时刻,由普通人的挺身而出铸就的。

    钟声里有苦难的重量,更有前行的力量。88 年过去,永定河畔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留下的精神遗产正在新时代开花结果。从 “两弹一星” 的惊天巨响到高铁奔驰在祖国大地,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空间站遨游太空,中国的每一步跨越,都能在 1937 年的抗争中找到精神源头 —— 那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是追赶差距时的执着,是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豪情。就像当年八路军战士在地道里畅想的 “新中国”,如今已成为眼前的现实,而这现实的每一笔,都写着 “不负先辈” 四个字。

    网络上曾有年轻人问:“和平年代,铭记七七还有意义吗?” 答案就藏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灯火里,藏在新疆棉田的收割机声中,藏在边防战士风雪中的巡逻足迹里。今天的 “强国有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历史最鲜活的回应。当 00 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克芯片难题,当年轻人带着直播设备走进乡村振兴的田野,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 1937 年未完成的故事 —— 让中国不再受辱,让民族永远自豪。

    此刻,卢沟桥的钟声又一次响起。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门。门的那边,是枪林弹雨中的坚守;门的这边,是复兴路上的奋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书写者。让我们把钟声里的记忆化作脚步下的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传奇,让这穿越近一个世纪的钟声,永远为一个越来越强的中国而鸣。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