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的厨房里,一种包装上清晰标注着“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被稀释后揉进了三色红枣发糕与玉米卷肠包的面团中。这些含铅颜料最终成为233名幼儿血铅异常的毒源——检测显示,发糕铅含量达1052毫克/千克,肠包更是高达1340毫克/千克,超出国家标准2000余倍。孩子们每日的餐点,成了缓慢释放的毒药。
铅毒蔓延无声。最早在2024年春季,已有幼儿陆续出现恶心、腹泻、牙龈黑斑等症状,却被误判为普通疾病。直至今年6月下旬家长自发检测,真相才被撕开一角。当251名幼儿完成血检时,仅有18人躲过铅污染,其余233名孩子被迫踏上治疗之路。更令人心颤的是,与孩子同吃同住的老师也未能幸免——两名教师血铅值高达395μg/L和500μg/L,远超成人安全上限的200μg/L。铅的魔爪一旦扼住发育中的神经,即使血铅水平下降,智商损伤与发育迟缓也将伴随终生。
恐慌在检测结果的巨大落差中爆发。有家长接到天水当地“血铅值14μg/L”的口头通知,赴西安复检结果竟飙升到290μg/L;另一名幼儿两地检测值相差超400μg/L。当74份西安检测报告中70份显示血铅超标、最高值达528μg/L时,天水部分检测的公信力已然崩塌。医院走廊里,家长捏着两地悬殊的报告单双手发抖,不得不背井离乡跨省求医——这不仅是健康危机,更是一场信任的瓦解。
监管的链条环环失守。园长朱某琳与投资人李某芳为降成本、增卖相,竟纵容后厨网购工业彩绘颜料充当食用色素。颜料轻易穿透采购审核的漏洞,混入本应严守安全的幼儿园厨房。更讽刺的是,该园2022年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2024年还通过食品安全评优。而采购台账缺失、添加剂无溯源、校长陪餐制虚设等隐患,早已埋下悲剧的种子。
事件曝光后,8人被刑拘,2人取保候审。天水市长公开致歉,坦承“监管存在短板”。然而回溯历史,同地区2006年就发生过211人铅中毒事件,近二十年后悲剧重演。若问责止于涉事人员,而制度沉疴未除,“痛心”与“自责”不过是下一次灾难的序曲。
要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加强监管力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幼儿园采购流程、食品制作过程的监管,强制“明厨亮灶”向家长开放,区块链溯源食材从农田到餐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将重金属检测纳入日常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同时,也要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管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彩绘颜料瓶身上“不可食用”的标签,本应是最基础的安全防线。当逐利之心轻易撕毁这条底线,唯有以刚性制度重筑高墙,才能守护儿童的健康,避免进入下一次“痛心”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