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怀仁市“23名死亡人员违规领取高龄津贴”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尽管民政部门已追回全部20100元资金,纪委监委也启动问责程序,但这一事件暴露出的基层治理漏洞,值得深刻反思。
从事件过程看,23名死亡人员的信息未及时同步至民政系统,导致津贴发放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这种“阴阳两隔仍领钱”的荒诞现象,本质上是部门间数据壁垒、动态核查缺失、协同机制薄弱共同作用的结果。怀仁市民政局虽此前建立了数据比对机制,但信息更新滞后、审核流于形式,使得本应严谨的民生保障沦为“糊涂账”。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问题并非孤例——四川攀枝花曾出现401名去世老人“冒领”津贴,贵州、湖南等地也频现类似乱象,折射出基层民生资金监管的普遍性困境。
民生资金是群众的“保命钱”,其发放管理不仅是行政事务,更是政治责任。此次事件中,相关干部至少存在三重失职:其一,思想认识缺位。高龄津贴本是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却因干部对政策执行的麻木懈怠,异化为“数字游戏”。部分工作人员将审核流程视为机械操作,未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导致监管形同虚设。其二,制度执行失范。根据山西省高龄津贴发放规定,津贴应在老人去世次月停发,但怀仁市未严格落实动态核查,暴露出制度执行的“肠梗阻”。这种失职不仅违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对上级决策部署落实不力”的条款,更可能触犯《刑法》中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罪。其三,协同机制失效。公安、卫健等部门数据未能实时共享,暴露出基层治理中“各扫门前雪”的积弊。这种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本质上是干部责任意识淡薄、协作能力不足的体现,最终让民生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变形走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3名死亡人员领取高龄津贴,看似金额不大,却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侵蚀群众获得感。此次事件警示我们:民生资金监管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制度之网、扎紧技术篱笆、筑牢责任堤坝。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分“养老钱”都真正暖到老人心坎上,让民生政策成为党和人民的“连心桥”(作者单位:团林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