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养蜜蜂,听起来像件带着田园气息的事,可落在广东江门蓬江区龙头岭的居民身上,就成了桩烦心事。有住户说被蜜蜂蜇了无数次,打针都成了家常便饭,这话里的无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阳台上那六个盖着泡沫板、白布的木箱子,到底是不是蜂箱?邻居们心里多半已有答案。养蜂的两位老人始终不露面,社区、街道、公安几次上门都碰了壁,就连4月电话里承诺的“尽快处理”,也成了没下文的空头话。这一来二去,伤人的蜜蜂成了悬在邻里头顶的隐患,也让社区治理陷入了尴尬。
有人可能会说,养蜂是个人爱好,何必小题大做?可爱好一旦越过了边界,就可能变成对他人的伤害。律师说得明白,蜜蜂伤人属于侵犯人身健康权,该赔就得赔。这话点出了关键:不管养什么、做什么,都得守住不侵害他人权益的底线。就像在楼道里堆杂物可能挡着别人走路,在深夜大声喧哗会吵到邻居休息,养蜂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样不该被忽视。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件事拖了这么久,相关部门一直在“持续跟进”,可问题始终没解决。不是说部门不作为,实在是面对“找不到人”的僵局,常规的沟通调解很难起效。这时候或许该想想,有没有更有力的措施能破解困局?比如通过技术手段联系到当事人,或者在必要时采取合法合规的强制措施,不能让“没人管”变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邻里之间,讲究的是互相体谅。老人养蜂或许有自己的缘由,但看着邻居们提心吊胆过日子,想必也不是他们的本意。而对于受影响的居民来说,谁也不想天天活在被蜜蜂蜇的恐惧里。社区作为连接邻里的纽带,除了跟进协调,或许也能多些耐心,想想老人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比如处理蜜蜂需要帮手,或者有其他实际困难。有时候,把问题摊开了说,把台阶搭好了,事情可能就有了转机。
说到底,这件事的核心不是要责怪谁,而是要让蜜蜂不再伤人,让邻里关系回归和睦。养蜂的老人也好,社区部门也罢,若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被蜇的人有多疼,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就有多大;解决问题的难度有多大,互相理解的空间就有多宽——或许问题的解决,就不会太远了。毕竟,住得安心、邻里和睦,才是每个小区居民最朴素的心愿。(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