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进程中,那些鲜活的典例恰如一面面镜子,既能映照出作风建设的成效,更能校准思想之“意”、端正行为之“观”,为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提供深刻镜鉴。
典例为镜,正“初心之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是回归党的初心使命——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那些严守纪律、一心为民的正面典例,如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拒收礼品的窗口工作人员,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初心。透过这面“镜子”,党员干部能更清晰地看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面对诱惑时多一分清醒,在服务群众时多一分主动,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日常工作中落地生根。与之相对,那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反面案例,如违规吃喝、公车私用、收送红包的党员干部,其根源正是初心的迷失。他们将个人私欲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最终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更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面“警示镜”时刻提醒着:初心一旦失守,作风必然跑偏,唯有始终以初心为“指南针”,才能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不偏航。
典例为镜,观“作风之实”。作风建设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调研、每一次审批、每一次接待中的具体行动。正面典例中,有的干部下基层轻车简从,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真话;有的单位精简会议文件,把更多时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这些“实”的作风,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实践。以之为镜,党员干部能直观感受到“真抓实干”的力量——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一些求真务实的“真功夫”;少一些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多一些深入群众的“泥土气”。反面案例则像一面“放大镜”,将作风上的“虚”与“浮”暴露无遗:有的干部把“调研”变成“走秀”,提前踩点、摆拍作秀;有的地方把“厉行节约”变成“数字游戏”,表面缩减开支,实则变相浪费。这些行为看似是“小事”,实则侵蚀着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以这些案例为镜,才能深刻认识到:作风上的“小节”关乎人心向背,唯有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才能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典例为镜,铸“纪律之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稻草人”,而是带电的“高压线”。正面典例中,许多党员干部面对“人情往来”坚决说“不”,面对“特殊待遇”主动拒绝,他们的坚守印证了“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这面“规矩镜”告诉我们:纪律是底线,更是保护线,守住纪律红线,才能行得正、走得远。反面案例中,不少人起初认为“吃一顿饭、收一点礼不算什么”,最终却在“温水煮青蛙”中一步步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这些教训深刻警示:“破窗效应”一旦发生,作风防线就会形同虚设。以之为镜,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纪律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
典例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未来的指引。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道路上,每一面“镜子”都在提醒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以正面典例为标杆校准“初心之意”,以反面案例为戒尺端正“作风之观”,才能让清风正气蔚然成风,让党始终成为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