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张安琪:以韧性之基筑防汛长城:北京暴雨应对的治理启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安琪  日期:7/29/2025 字体: [大][中][小]

    2025年7月,北京遭遇历史罕见暴雨,潮河、白河水位突破历史极值,密云、延庆两区因灾死亡30人,32条公路因边坡滑塌中断。这场暴雨既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极限考验,更是对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深度检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以“防汛一级响应”为契机,构建起“预警-转移-救援-保障”的全链条防御体系,为超大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一、预警机制: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范式转型

    北京气象部门在此次暴雨中构建起“分钟级预警+小时级更新”的动态监测体系。通过气象卫星、地面雷达与1600个自动气象站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降雨强度、范围的实时追踪。密云黄土梁站14小时累计降水量达315.3毫米的极端数据,被系统精准捕捉并转化为分级预警信号。这种“科技赋能+专业研判”的模式,使预警信息提前量从传统模式的2小时延长至6小时,为人员转移和物资调配赢得关键窗口期。

    预警系统的升级更体现在传播渠道的创新。通过三大运营商向全市手机用户推送红色预警,利用“应急广播+微信群+敲门行动”实现偏远村落全覆盖。太师屯镇康福在洪水漫入村庄前,通过逐户敲门帮助4户邻居脱险的案例,印证了“最后一公里”预警的有效性。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传播机制,使预警信息触达率从2012年“7·21”暴雨的68%提升至98%。

    二、应急响应:分级管控下的资源精准配置

    北京市政府启动的防汛一级响应,构建起“四停两关”的管控体系:企事业单位非必要不上班、学校停止线下教学、在建工地停工、景区关闭,同时关闭山洪沟道和地下经营场所。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审慎原则,在地铁系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面线和高架线采取降速运行,站外积水时立即加装挡水板,极端情况下封闭车站。北京排水集团在昌平育知东路天桥部署的三组大型抢险单元,包含排水能力达3000立方米/小时的“龙吸水”设备,确保桥区积水在30分钟内排空。

    资源调配的精准性更体现在跨区域协同上。针对密云、延庆山区道路中断的情况,市交通委连夜调集300台工程机械、500名抢险人员组成“突击队”,在48小时内抢通15处水毁路段。这种“平战结合”的物资储备模式,使防汛物资从仓库到灾区的运输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

    三、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的韧性支撑

    在太师屯镇葡萄园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洁带领党员突击队,在洪水漫过腰线时,用绳索将被困村民逐一转移至5米高的房顶。这种“支部建在防汛一线”的做法,形成“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三级响应网络。全镇提前转移的3065人中,92%通过“党员包户”机制实现安全撤离。

    科技手段的融入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延庆区利用无人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巡查,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标记山体裂缝和滑坡风险。门头沟区建立的“防汛地图”系统,整合气象数据、人口分布和避难场所信息,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三维可视化支持。这种“人防+技防”的结合,使基层响应效率提升40%。

    四、制度重构:从经验治理到法治保障的跨越

    北京市2024年修订的《防汛应急预案》,首次明确“暴雨红色预警时地铁可停运”“半地下室居住人员强制转移”等条款。此次暴雨中,市防汛办依据该预案对32条公路实施封控,对88条公交线路采取停驶、绕行措施,均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北京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第41条规定的行政征用补偿标准,在此次民营企业物资征用中得到严格执行,确保了应急处置的合法性与公信力。

    在灾后重建环节,《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与《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条例》形成政策合力。被洪水冲毁的密云水库环库路,在重建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采用透水混凝土和生态护坡技术,使道路排水能力提升3倍。这种“重建即提升”的思路,推动城市从“被动修复”向“主动适应”转型。

    北京暴雨的应对实践表明,超大城市的防汛减灾已从单一的工程防御转向系统治理。当气象预警精度达到分钟级、资源调配实现跨区域协同、基层治理形成网格化网络、制度保障覆盖全流程,城市便具备了应对极端天气的“免疫能力”。这种韧性不是对灾难的消极承受,而是通过主动适应实现风险转化——将暴雨威胁变为检验治理能力的契机,将灾害损失转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动力。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北京的经验为全球超大城市提供了“中国方案”:唯有将科技力、组织力、制度力融为一体,方能在不确定性中筑牢安全之基。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