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座浸润着英雄血脉的城市,从来不缺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如何让百年前的热血与坚守,穿透时光,叩响年轻人的心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行走的思政课”,给出了一次生动尝试。
一群年轻人扎进武汉三镇的街巷里弄,探访起义旧址、盘龙城遗址,在烟火气里打捞英雄故事。他们提炼20个最具代表性的“武汉英雄特质”,又以乐高拼搭、绘本创作、文创设计等年轻人熟悉的语言,把历史讲出新意:乐高积木层层堆叠,拼出长江大桥的巍峨、汉口码头的繁忙,勾勒出一部立体的“武汉交通史诗”;绘本里,历史场景化作鲜活画面,英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主角;就连潮酷的汽车模型、萌趣的IP形象,也融入了楚文化、首义精神的基因 。
最动人的是,这堂思政课跳出了“说教”的窠臼——学生们既是历史的探寻者,也是创意的生产者。亲身走访的震撼,与亲手创作的沉浸感交织,让“英雄气质”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符号。当年轻人用乐高块搭建起义门,用画笔勾勒先烈模样,英雄精神便在创作中完成了代际传递。
这种创新,让历史有了呼吸感:厚重的英雄故事,借由乐高的趣味、绘本的温情、文创的潮流,悄然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它证明,英雄气质从不需要被“供奉”在纪念馆里,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就能成为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种——在积木的碰撞里、绘本的翻页间、文创的流转中,持续点燃新一代的家国热忱。
武汉的英雄气,就这样在创新表达里“活”了过来。这份对历史的年轻化解读,既是对英雄的深情致敬,更让我们看到:只要贴近时代脉搏,红色基因永远能在年轻人心中澎湃回响。(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尹村镇底下园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