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王钊:树牢为民政绩观,校准干部“成长坐标”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钊  日期:8/29/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一些地方干部中,政绩观错位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急功近利,追求“显绩”,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热衷于表面热闹,忽视实实在在的成效;还有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面前,忽视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干部个人成长,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这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如何把“政绩”二字摆在正确位置,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值得深思。

    要加强理论研习,夯实思想根基。政绩观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党员干部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干部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实践中坚定。现实中,一些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绩观的重要论述学习不够,出现“学用两张皮”,甚至知行背离。对此,要用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主阵地,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要通过专题讲座、研讨班“补钙壮骨”,更要在日常中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提升理论素养。同时,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短视频、网络课堂、公众号专栏等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唯有把理论学习转化为政治认同、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干部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时,不迷失方向、不偏移航道。

    要深化党性锤炼,提升政治定力。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没有牢固党性,就很容易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个别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甚至搞违纪违法的“歪门邪道”,不仅破坏政治生态,也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党性教育作为干部的终身课题。要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开展警示教育、加强廉洁自律等方式,不断拧紧思想“总开关”。领导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把“国之大者”放在心头,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只有政治定力强、党性修养深,干部才能经得住考验,守得住底线,真正把政绩写在大地上、留在群众心坎里。

    要走好群众路线,彰显为民担当。政绩的最终评价权在群众。当前,少数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遥控指挥”,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导致政策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这样的“政绩”,往往是自说自话、表面光鲜,却得不到群众认可。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带着感情和责任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部要学会从群众的“表情包”里找问题、定方向,让群众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和发展的实惠。唯有如此,才能让政绩观真正回归“为民造福”的本质。

    政绩是干部能力与担当的体现,更是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标尺。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干部唯有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学习理论作为“校正器”,把党性锤炼作为“压舱石”,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尺”,才能真正走稳走好为民之路。只有把个人的“小政绩”融入党和国家的“大事业”,党员干部才能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待,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政绩答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