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文件堆积如山,会议接连不断,检查考核层层加码,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暇下沉。这种形式主义之风,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精力,也影响了政策落实的质量和群众的获得感。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向形式主义开出了“硬药方”。如何将这一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专注实干,是当前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化繁为简,破除“文山会海”负担。形式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文件多、会议多。文件“换皮”仍增量,会议“套娃”搞重复,不仅浪费时间,更加剧了基层的压力。要真正减轻负担,就必须坚持“少而精”,坚决压减不必要的文件和会议。发文要直奔主题、言简意赅,避免“长篇大论式”套话、空话;会议要讲究质量而非数量,坚决杜绝开会传达会议、层层重复布置。还要严控创建评比、达标授牌等活动,坚决防止以“换名”规避限制。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办实事、解难题上。
提质增效,避免“只留痕迹不见实效”。在一些地方,仍存在“痕迹主义”,要求台账详尽、材料齐全,但却忽视了实际工作推进的成效。文件材料再厚重,若不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就没有价值。整治形式主义,就要坚持“重实不重痕”,强调质量而非表象。发文要突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再堆砌背景和空话套话;会议要坚持“短、实、新”,聚焦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监督检查要突出结果导向,把“看材料”变为“看实效”。这样,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激发。
严字当头,纠治“层层加码”的顽疾。近年来,基层干部普遍反映检查考核过多、借调干部过频,致使基层“人少事多”,陷入疲于应付的困境。要破除这种乱象,必须以“严”字为先,从源头上立规矩。要整合考核事项,做到“一个部门一次考核”,杜绝同一地方反复迎检;要严格控制干部借调,防止以专班、学习名义变相抽人,确保基层有足够力量干实事;借调确有需要的,也要限定时限、规范程序,避免长期占用基层干部。只有在纪律上从严把关,才能让基层真正减负。
形式主义的危害,在于虚耗了干部精力,损害了党群关系,削弱了治理效能。整治形式主义,既是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厚爱,更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作为党员干部,应以《若干规定》为契机,敢于较真碰硬,推动各项减负举措落到实处。唯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起实干担当的强大力量。(作者: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镇陈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