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红色资源作为民族记忆的实物见证,伟大抗战精神作为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其保护与弘扬工作亟待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加以推进。这要求我们以坚实的守护行动和创新的传承方式,在新征程上谱写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新篇。
读懂“废墟上的丰碑”,以“珍视遗存”的使命担当,答好“系统保护”卷。遍布华夏大地的抗战遗址、革命文物和烈士纪念设施,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立体史书。从重庆抗战遗址群的防空洞窟,到东北抗联密营的森林痕迹,每一处断壁残垣都在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艰辛与壮烈。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需要建立全域性的保护体系,实施精准化的修复工程,运用数字化存档技术构建云端纪念馆。更要通过立法保障和资金支持,形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格局,让历史的伤痕成为永恒的教育基地。
读懂“血火中的誓言”,以“凝魂聚气”的文化自觉,答好“精神传承”卷。抗战精神诞生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展现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激励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宝贵财富。要深入挖掘各地抗战历史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故事,通过文艺创作、展览展示、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使抗战精神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宣传各方面,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读懂“薪火中的接力”,以“躬身实践”的行动理念,答好“教育创新”卷。保护遗产、传承精神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当代、开创未来。要推动抗战历史教育模式创新,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通过开发沉浸式体验课程、组织重走抗战路活动、建设虚拟现实体验馆等途径,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特别要针对青少年群体,运用动漫、游戏、短视频等新兴载体,使抗战历史讲述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心灵,引导年轻一代在回望历史中坚定前行方向,在感悟精神中汲取成长力量。
抗战红色资源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抗战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号角。唯有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加强保护,以面向未来的视野推动传承,让遗址焕发新生,让精神照亮征程,我们方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彰显历史启示的时代价值,让抗战精神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