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胡璐瑶:永续和平薪火 照亮人类前程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胡璐瑶  日期:9/9/2025 字体: [大][中][小]

    烽火硝烟散尽,历史回声悠长。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轻抚纪念馆哭墙上的姓名,当诺曼底老兵与德国青年在共同栽下的和平橡树下握手,当广岛原爆穹顶前不同肤色的孩童齐折千纸鹤——跨越时空的和平接力,正在全球万千守护者的行动中绵延。这道穿越战争阴霾的文明薪火,既需代代相传的精心守护,更需与时俱进的创新传承,方能在百年变局的惊涛中永不熄灭。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战争遗址是唤醒人类集体良知的精神坐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时隔七十年重返故地,用颤抖的手指触摸冰冷铁轨:“这些轨道不通往任何地方,却通往全世界——它们提醒人类会走向何处”;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慰安妇”雕像前,中日韩三国青年共同摆放鲜花,雕像凝视的目光成为跨越国界的和平警示;珍珠港亚利桑那号沉舰纪念馆的海底油滴仍在渗出,美国老兵后代与日本访客共同参加“油滴收集仪式”,黑色原油被封装成和平教育标本。这些具象化的历史创伤,正是遏制战争冲动的疫苗。联合国将奥斯维辛解放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全球193个国家同步举行“记忆亮灯”活动,证明历史真相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免疫系统。

   “攻心为上,教化为先”,和平教育需要打破陈旧范式。广岛和平资料馆开发VR还原系统,让青少年“穿越”到1945年8月6日的街巷,在虚拟体验中理解核爆灼痛;荷兰安妮之家博物馆推出全息影像剧场,扮演安妮·弗兰克的演员与观众实时对话:“您现在的选择,将改变我的命运”;中国推出“抗战云课堂”,百岁老兵通过5G全息投影为千万学子讲述“一根皮带分着吃”的战友情。更具创造力的是国际和平学院开展的“冲突转换模拟”:青少年分组扮演冲突各方,在博弈中体验“零和游戏”的毁灭性,最终共同签署《和平协定》。这些沉浸式教育将历史教训转化为情感共鸣,使年轻一代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和平的缔造者。

   “少年擎炬,照彻天衢”,新一代正在构建跨国和平同盟。中日韩大学生连续十二年举办“和平足迹”寻访活动,共同绘制东亚战争遗址数字地图;德国青年发起“绊脚石擦拭行动”,为遍布欧洲的纳粹受害者纪念铜牌进行维护;联合国青年和平使者项目培育出127国组成的“和平哨兵”网络,监测地区冲突风险。在中国,“国际和平志愿者”队伍已覆盖62国青年,他们在南苏丹难民营教授创伤疗愈课程,在哥伦比亚和平协议实施区开展排雷教育,在乌克兰重建区组织儿童艺术治疗。这些行动印证了和平不是馈赠的礼物,而是需要主动建造的工程。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深度文明交流是破解仇恨循环的密钥。柏林“伤痕博物馆”特设“和解研究室”,让波黑冲突后代与卢旺达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共同创作和平艺术作品;南京博物院举办“东亚抗战文物巡展”,中日收藏家共同捐赠文物并合编图录;国际和平研究所开展“记忆对话”项目,让巴以青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对方民族的创伤叙事。这些跨越鸿沟的对话证明:当不同群体真正理解彼此的苦难记忆,就能在情感共鸣中超越历史隔阂。正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维瑟尔所言:“记忆的本质不是活在过去,而是为未来负责。”

    和平薪火传承既是文明存续的底线工程,更是通向人类共同未来的光明之路。当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与长崎和平公园组成“和平姊妹馆”,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博物馆建立史料共享机制,当联合国“和平教育十年行动”覆盖全球百万课堂——这些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璀璨星河。我们要以历史真相为炬,以教育创新为油,以青年力量为薪,让和平之火穿透地缘政治的迷雾,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征程。唯有人人成为和平的守护者、传播者、践行者,文明的火种才能跨越战乱与纷争,永远在人类精神的高地熊熊燃烧。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