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9月2日,明天,也就是9月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八十年前的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颤巍巍地签下了投降书。那一刻,十四年的山河喋血终于画上句号;那一刻,四万万同胞的热泪汇成黄河长江的怒涛;那一刻,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东亚战场缓缓合拢。
时间回到1931年的沈阳柳条湖,一声炮响炸碎了东北的秋夜;1937年的卢沟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悍然发动全面侵华;1937年12月的南京,三十万同胞在六周内化为冤魂。从“三光政策”到“731部队”的活人实验,从重庆大轰炸到华北的“无人区”,日军的刺刀不仅刺穿了中国人的身体,更试图斩断这个民族的记忆脊梁。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前仆后继,鲜血流淌大地,染红了江水,映红了天空,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暑光。
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更需警醒。今天,当我们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万人坑”遗址前,那些裸露的骸骨仍在追问:我们是否真的记住了历史?当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慰安妇”暴行,当篡改的教科书把侵略美化为“解放”,当靖国神社的香火仍在为战犯招魂,我们怎能沉默?怎能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怎能忘记那些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正如我在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一书中写道:没有无数革命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话。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正义。
八十载风云变幻,但历史从未远去:东北抗联后人仍在寻找杨靖宇将军的遗首,上海四行仓库的弹孔墙前,总有白发老兵抚摸着砖石哽咽。这些活着的记忆提醒我们: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而是需要每一代人用清醒与奋斗去捍卫的果实。
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国。我们拥有捍卫和平的利剑,更拥有铭记历史的清醒。当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当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当“一带一路”把友谊的驼铃传向远方,我们向世界宣告:一个从苦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比任何人都懂得和平的珍贵。但我们也深知,只有让历史的真相像长城一样屹立不倒,才能让“勿忘国耻”四个字永远镌刻在民族的心碑上。
八十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在9月3日这个胜利纪念日,不仅放飞和平的鸽子,更放飞不灭的警醒。因为铭记,是对逝者最深的告慰;因为自强,是对未来最好的承诺。当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朗诵《少年中国说》时,愿他们不仅能背出“少年强则国强”,更能明白这强国的根基,是用成千上万同胞的生命铺就的。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但总有一些时刻,需要被凝固成民族的坐标。八十周年,不是庆典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百年纪念的钟声敲响时,我们才能无愧于那些倒在黎明前的身影,无愧于“中国人”这三个字用血写下的分量。 (作者: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