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基层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承载着推动落实政策,切实服务群众的关键使命。然而,形式主义却如“荆棘”般缠绕基层,各种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加重了基层干部负担,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基层治理的公信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恰如一把“利剑”,精准出击,打破形式主义枷锁,为基层松绑赋能。
整治形式主义要筑牢思想根基,树立正确政绩观。形式主义表象在行为,根源在思想。在形式主义环境下,部分干部把“显绩”当政绩,把“造势”当干事,逐渐丧失了为民初心。整治形式主义,要通过主题教育、典型案例通报等方式,引导各级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不看“材料厚度”看“民生温度”,不看“会议次数”看“落实力度”,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创造业绩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整治形式主义要强化制度刚性,健全长效机制。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不能仅靠一阵风式的整治,必须依靠严密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严格落实《若干规定》要求,明确基层权责,精简会议、文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优化政务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持续强化监督问责,形成强大震慑,确保基层减负措施条条落实、件件落地,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枷锁中解脱出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群众工作当中。
整治形式主义要聚焦基层心声,做到松绑赋能。基层是形式主义最直接的承受者,对哪些是负担、何处是堵点最有发言权。因此,整治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俯下身子,放下身段,真正倾听基层干部的困惑与诉求。要鼓励基层大胆讲真话、报实情,建立反馈响应机制,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社区,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从而真正激活基层实干的强大“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最磅礴、最持久的基层力量。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既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只有用好减负这把“利剑”,破除形式主义“枷锁”,才能充分激发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奋勇前行,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写在行动上,把“让人民满意”的承诺落在实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