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俗语道尽了基层工作的艰辛。随着2025年基层减负工作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新阶段,中央及各地方通过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化的减负路径。然而,部分地方仍存在盲目决策、过度考核等问题,导致基层干部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的困境,真正服务群众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破局之道在于三大“秘诀”:一是摒弃形式主义思潮,二是强化政策指引,三是创新引领实干。唯有让基层从沉重负担中得以解放,才能切实做到扎根泥土,抽枝展叶。
铲除形式主义板结层,松减负之土。《左传·文公五年》讲到“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形式主义的本质是脱离实际、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行为方式,其危害不仅在于消耗行政资源,更会腐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破除形式主义,需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破除功利主义思维,将工作实绩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从思想根源上铲除唯上不唯实的土壤。同时要鼓励基层干部敢于说真话、报实情,对刻意营造虚假政绩的行为实施零容忍。唯有让实干者得实惠、让弄虚作假者受惩戒,才能形成崇尚实干精神、力戒形式主义的良好政治生态。
滴灌政策活水,润基层之根。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精简文山会海到规范督查考核,从整治数字形式主义到保障基层权益,为基层减负“动真格”。过去,基层干部往往被淹没在文山会海和过度留痕中,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实际问题。如今,政策通过量化红线和动态清单管理,让干部能够真正下沉到群众中去,倾听民声、解决民忧。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激发了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工作中。政策不仅是对流程优化的指引,更是对实干文化的重塑,润泽基层治理的根本。
培育治理新芽,生发展之叶。基层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让创新者轻装上阵。创新基层工作方式方法是破除形式主义的“关键一招”、是优化权责配置的“锦囊妙计”、是提升治理效能的“不二法宝”,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报表填报、网格化治理减少多头检查、智能工具应用缓解人工负担以及完善权责清单和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基层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这种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重构,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获得感的双提升,切实推进民生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肃宁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