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新疆、山西等地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文山会海”“责任甩锅”等顽疾,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生动诠释了“减负不减责,松绑更松劲”的治理智慧。
从“数据枷锁”到“服务赋能”。形式主义曾让基层干部深陷“材料围城”。新疆实施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试点,太原市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21项高频报表整合为“一表通用”,让社区干部告别重复填表、多头报送的困境。这种“数据瘦身”不仅释放了基层干部的时间,更推动工作重心向走访群众、解决问题转移。如今,新疆基层干部走访入户频次提升3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太原市社区工作者将腾出的精力投入矛盾调解、环境整治,让“小马拉大车”现象逐步缓解。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减负的核心在于重构权责关系。新疆通过制定“三规范”清单,明确基层“零承接”权限,从制度上阻断“责任甩锅”;太原市清理不合理挂牌127项,严控督查考核频次,让基层干部从“迎检竞赛”中解脱。这些实践揭示:减负需刀刃向内,既要破除“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官僚主义,也要警惕“减负变减责”的懒政苗头。正如江苏某干部所言:“减负是卸下‘数字枷锁’,而非放下‘为民担子’。”
从“当下改”到“长久立”。当前,个别地方仍存在“以会议落实减负”“以留痕应付检查”等现象,需以长效机制巩固成果。一方面,应完善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推广“数字赋能”减少人为干预;另一方面,需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例如,山西某县将考核从“看台账”转为“看现场”,推动干部从“材料秀”转向“实干派”。唯有将减负纳入制度化轨道,才能避免“雨过地皮湿”,让基层干部在“松绑”中鼓足“干事劲”。
基层减负不是终点,而是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当干部从“无谓事务”中抽身,方能以更多“脚步丈量民情”的务实行动,托举起群众的幸福生活。正如新疆某社区书记所说:“报表少了,但群众的笑脸多了;会议短了,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实了。”新征程上,唯有坚持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并重,方能将减负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基层成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活力源泉”。(作者单位:沧州市运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