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支作风过硬、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是关键支撑。然而,当前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冰箱干部”现象,成为阻碍工作落实、损害干群关系的“绊脚石”。所谓“冰箱干部”,指的是那些如同“只通电不制冷”的冰箱一般的干部:身居岗位却不履职尽责,对群众诉求“冷藏”拖延,对工作任务“冷冻”回避,看似“在岗在位”,实则“失职失能”,此类干部不仅无法推动工作开展,更会消耗群众信任、损害政府公信力,必须坚决破除。
“冰箱干部”的弊病,体现在工作中的多个方面。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他们习惯“冷处理”,群众带着问题上门,得到的却是“这个不归我管”“按流程等通知”的冰冷回应,将“为民服务”抛诸脑后;面对复杂棘手的工作任务,他们擅长“慢作为”,把上级部署的工作“签收归档”后便束之高阁,等到检查临近才匆忙“解冻”,搞“表面文章”应付了事;面对需要担当的关键时刻,他们选择“不作为”,遇到矛盾纠纷就像把“剩饭剩菜”塞进冰箱,回避推诿、敷衍塞责,任由小问题拖成大麻烦。比如,在基层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排查等工作中,有的“冰箱干部”仅靠电话“遥控指挥”,从不深入一线,对隐患问题视而不见;在政务服务中,有的干部对群众提交的材料“挑三拣四”,却不主动指导补正,让群众反复跑腿、徒劳奔波。“冰箱干部”的存在,根源在于思想认识偏差与责任担当缺失。一方面,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岗位”当作“铁饭碗”,把“履职”视为“额外负担”,缺乏主动服务群众、推动工作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考核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界定不够清晰,问责力度不足,使得部分干部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侥幸心理,逐渐养成了“躺平”心态。此外,少数干部能力素质不足,面对新形势下的工作任务,既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又不愿主动学习提升,只能通过“拖延回避”掩盖自身短板,沦为“冰箱干部”。
破除“冰箱干部”弊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首先,要强化思想教育“铸魂”,通过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干部深刻认识“干部”二字的分量,牢记“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从思想上摒弃“躺平”心态,树立“在岗就要尽责、在位就要担当”的意识。其次,要完善考核监督“加压”,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工作落实成效作为核心指标,细化“不作为、慢作为”的问责情形,对“冰箱干部”及时亮红灯、拉警报,让“混日子”的干部无处藏身;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政务公开、热线举报等方式,让干部工作接受群众“检阅”,倒逼干部主动履职。最后,要健全激励保障“提气”,对于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中优先考虑,为其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针对干部能力短板,开展精准化培训,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干部既有“想干事”的热情,又有“能干事”的本领。
干部的价值在于“为民干事”,岗位的意义在于“担当作为”。“冰箱干部”看似没有“大过”,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着事业发展的脚步。唯有坚决破除“冰箱干部”弊病,推动每一位干部都成为“通电即制冷”的“好用冰箱”,以实干担当回应群众期待,才能筑牢基层治理的根基,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