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实干“松绑”;“松绑”不是“放任”,而是为民生“聚力”。当减负的春风拂过基层一线,拂去的是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唤醒的是干部为民实干的“内生动力”,最终让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减“文山会海”之负,为实干腾出“真时间”。曾几何时,“白天忙着开会,晚上忙着写材料”是不少基层干部的日常:重复的报表、空洞的会议、过度的留痕,占用了本应用于走村入户、解决问题的时间。减负不是“一刀切”地停会减文,而是减掉“无实质内容的会议”“可合并的报表”“不必要的检查”。当干部不必再为“材料漂亮”费尽心机,就能把时间花在“实事办好”上——或许是多去几户低保家庭,摸清他们的生活难题;或许是多到田间地头,帮农户解决作物滞销的困境。减掉“虚功”的时间,才能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功”,这正是减负最朴素的意义。
减“过度留痕”之负,为实干卸下“空包袱”。“做工作留痕,为留痕做工作”,曾让基层陷入“重痕迹轻实效”的怪圈:一张照片、一份记录成了“工作完成”的“硬指标”,却鲜有人追问“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减负重在打破“唯痕迹论”,把“群众评价”作为检验工作的“硬标准”。比如,检验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不再只看“整改前后对比照”,而是去村里走一走,看路面是否真干净、垃圾是否真清零;考核帮扶工作,不再只查“帮扶手册填了多少”,而是和农户聊一聊,看收入是否真增加、难题是否真解决。卸下“留痕”的空包袱,干部才能轻装上阵,把精力用在“真干事、干真事”上。
减“无谓压力”之负,为实干注入“新动能”。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掉“不必要的问责”“不合理的摊派”,让干部敢闯敢试、愿干肯干。过去,一些“过度问责”让干部“畏首畏尾”,怕出错、怕担责,不敢主动解决复杂问题;一些“层层加码”的任务,让干部疲于应付,难以聚焦核心民生工作。如今,合理的容错机制为实干者“撑腰”,科学的任务分配让责任“归位”,干部终于能放下“怕犯错”的顾虑,主动琢磨“怎么干好”:社区干部敢探索“便民服务代办制”,让老人少跑腿;乡镇干部敢尝试“特色产业帮扶”,帮村子找出路。当干部不再被“无谓压力”束缚,为民实干的热情与创造力便会自然迸发。
减负的春风,吹走的是形式主义的“浮尘”,滋养的是实干为民的“沃土”。从“减时间”到“卸包袱”,再到“注动能”,减负的最终目标,是让干部有更多精力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为民实干”从“负担”变成“自觉”。当每一份减负的举措,都转化为群众家门口的变化、心坎里的温暖,减负之风便真正吹暖了民心,也让“为民”二字在实干中愈发厚重。(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