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赵江樱:净化网络空间,向“情绪污染”说“不”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江樱  日期:10/9/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两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剑指网络上弥漫的戾气、焦虑和对立等“情绪污染”问题。此举精准切中了当前网络生态中的一大顽疾,旨在还网络空间以清朗理性,可谓正当其时,深得人心。

    仔细观察我们的信息流,不难发现一种令人警惕的现象:仿佛有一双无形之手,在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负面情绪“套餐”。青少年被“窒息式母爱”包围,中年人深陷“阶层固化”焦虑,老年人萦绕于“空巢悲情”,婚恋、职场等领域更是充斥着各种极端化、标签化的叙事。这些内容往往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归因、刻意放大矛盾,甚至人为编织对立,其目的并非理性探讨,而是利用情绪作为“流量密码”,在挑动神经中完成点击量的收割。

   “情绪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如同网络空间的“雾霾”,不仅无助于现实问题的真正解决,反而会扭曲认知、激化矛盾、消解信任。当极端情绪取代理性思考,当标签化判断取代深入分析,公共讨论的空间被压缩,社会共识的凝聚变得更加困难。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技术在追求“用户粘性”的过程中,可能不自觉地成为“情绪污染”的放大器,将用户困于不断强化偏见的“信息茧房”之中,加剧群体的隔阂与对立。

    整治“情绪污染”,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法治是根本保障。此次专项行动强调依法施治,关键在于细化标准、明确边界,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分类处置机制和“负面情绪内容清单”,有助于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让逾越红线者付出代价。平台是责任关键。内容平台绝不能奉行“流量至上”的“懒政”,必须主动强化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将内容的社会价值、文化内涵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从源头上减少负面情绪内容的传播,加大对优质、理性、向上内容的推荐力度,让算法服务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而非沦为情绪的奴隶。网民是力量基石。我们每一位网络空间的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生态的塑造者。内容创作者应恪守社会责任感,用客观、深度、有温度的创作取代“冲突叙事”,追求“流量”之上的“留量”与价值。广大网友亦需提升媒介素养,对煽动性内容保持警惕,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培养理性、平和、包容的讨论习惯。

    清朗网络空间非一日之功,祛除“情绪污染”需久久为功。相信随着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必将能有效遏制网络负面情绪的蔓延,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理性、温暖、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