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司法动态详细内容
法治护航:2025年中国法律实践的立体图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翟智慧  日期:10/16/2025 字体: [大][中][小]

    2025年的中国,法治建设正以“规范执法”与“司法创新”为双轮,在网络安全、民生保障、企业合规等领域构建起立体化的法治屏障。从公安机关重拳打击网络犯罪,到司法部整治涉企行政执法乱象;从互联网法院管辖范围调整,到反电诈公益诉讼首案宣判,一系列法治实践彰显着“法治中国”的坚实步伐。

    一、网络安全防线: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

    2025年,公安机关“护网—2025”专项行动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标杆。贵州某政务服务系统因未落实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遭网络攻击导致400余万元群众财产损失,涉事单位直接责任人被处分,承建方、运维方受行政处罚。这一案例暴露出部分机构对《网络安全法》第七十二条的忽视——未采取技术防护、未留存网络日志、未及时处置漏洞,最终酿成公共安全事件。

    与此同时,江苏某短信平台因未进行等保备案测评,被犯罪分子利用发送2.7万条诈骗短信;安徽合肥某电商公司旅客购票信息遭批量爬取,均因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全生命周期保护义务。公安机关通过“打管衔接”机制,不仅追究直接攻击者刑事责任,更对失职的运营主体实施行政处罚,推动网络空间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治理”。

    二、民生法治:从“个案纠偏”到“制度保障”

    在民生领域,法治建设正通过“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杭州互联网法院首例反电诈公益诉讼案中,六名被告因违法转租码号资源被判赔50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道歉。此案创新适用《民法典》第179条,将电信业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纳入公益诉讼范畴,为遏制电诈产业链提供了司法样本。

    医疗领域同样迎来法治突破。国家医保局公布的骗保案例中,犯罪分子通过冒名就医、倒卖药品获利,法院以诈骗罪严惩,并追缴违法所得。司法部发布的涉企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则显示,部分消防队下达罚没指标、交通局违规罚款等行为,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相关责任人已被追责。这些实践印证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论断。

    三、司法创新:从“传统审判”到“数字正义”

    2025年,司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最高人民法院调整互联网法院管辖范围,将涉及网络服务合同、网络侵权等新型纠纷纳入专属管辖,推动“线上纠纷线上解”成为常态。例如,一起涉蝴蝶兰品种知识产权案中,法院创新构建“综合认定”框架,突破传统鉴定模式,为生物育种领域司法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行政执法领域,司法部发布的第二批典型案例直指“乱检查”“乱罚款”痼疾。某街道办违规安排第三方工作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某地方法规限制外地盐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均因违反《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被纠正。这些案例彰显了“执法为民”理念,也倒逼行政机关提升依法决策水平。

    四、国际法治: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治理”

    中国法治建设正从国内走向国际。第157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中,四国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行动,有效打击了跨境犯罪。而在国际仲裁领域,司法部谈仲裁法修订重点时强调“强化仲裁员监督”,最高法加快制定仲裁法配套司法解释,完善仲裁司法审查机制。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中国仲裁的国际竞争力,更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

    五、未来展望:以法治之力筑牢发展基石

    站在2025年的节点上,中国法治建设正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科技赋能”,通过大数据监测、智能体技术提升执法司法效能;二是“民生导向”,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构建全链条法治保障;三是“全球视野”,在涉外法治、国际仲裁等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所言:“妇女是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而法治则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石。当“规范执法”的刚性约束与“司法创新”的柔性智慧相结合,一个更具公信力、更有温度的法治中国,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作者单位:昌黎县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