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商消费详细内容
董启明:小米汽车定金风波——信任比配置更需锁定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10/21/2025 字体: [大][中][小]

    当雷军在发布会上承诺 “5000 元定金 7 天可退” 时,88898 台大定数据见证了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期待。但短短数月,从碳纤维前舱盖功能存疑到定金退款难,这场风波早已超越单一纠纷,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信任危机的缩影。

    风波的导火索是定义错位与功能落差的双重矛盾。在定金规则上,小米重新界定了行业惯例:传统 “大定” 锁定配置不退定金,“小定” 可退可改,而小米将未锁单的 5000 元定金称为 “大定” 并承诺 7 天可退,却在主动锁单后设置退款壁垒。这种模糊表述让消费者陷入困惑,陈先生误触锁单键后退款遭拒的案例,正是规则不清晰的直接后果。更令人失望的是产品功能问题:4.2 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测无法实现宣传中的导流散热功能,鼓风机测试下纸巾纹丝不动,沦为 “最贵装饰”;1548 匹马力被系统锁定,需赛道刷圈才能解锁,与宣传的性能体验严重不符。

    面对质疑,小米的应对略显被动。官方强调锁单前有三次提示,却回避了购买协议未明确退款条件的关键问题;对于功能缩水,仅以 “表达不够清晰” 致歉,用 2 万积分(约 2000 元)补偿 4.2 万元的损失,被车主嘲讽为 “用电动牙刷钱打发消费者”。更刺眼的是 “可退车但不退定金” 的回应,即便市监部门介入调解,仍未能打破僵局。

    这场风波暴露的,是新势力车企在规模扩张中的初心迷失。当 “锁定配置” 的技术操作异化为 “锁定定金” 的商业手段,当性能宣传沦为营销话术,消耗的终究是积累多年的品牌信任。正如律师所言,若无法兑现宣传承诺,即便三次提示退款规则,也难掩潜在的欺诈嫌疑。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越过参数比拼的初级阶段,信任才是核心竞争力。小米的教训警示所有车企:比锁定车辆配置更重要的,是锁定对消费者的诚信;比延长犹豫期更迫切的,是延长对产品品质的坚守。唯有如此,才能在造车赛道上走得更远。(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