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之家详细内容
苏世远:西成铁路扎西隆隧道贯通:高原天路背后的科技突破与时代意义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苏世远  日期:10/21/2025 字体: [大][中][小]

    10月20日,由中铁十局承建的西成铁路扎西隆隧道实现顺利贯通,标志着西成铁路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为后续施工推进及全线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青年报10月21日)

    高原隧道背后的“地质博物馆”困局。扎西隆隧道位于青海省与四川省交界地带,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高寒地区。更为严峻的是,该区域地处巴颜喀拉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交汇处,地层破碎、岩性多变,富含断层带、高地应力、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质现象,被业内称为“建在活动断裂带上的隧道”。施工过程中曾多次遭遇日涌水量超万吨的地下水侵袭,围岩变形速率远超常规标准。面对这种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的复杂环境,传统掘进工艺几近失效。而此次通过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与钻爆法结合、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超前地质预报等综合手段实现安全贯通,体现了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型。

    自主创新构筑高原工程“护盾”。扎西隆隧道的建设过程,是中国铁路工程技术体系整体升级的缩影。为应对高寒缺氧环境对人员和机械的影响,项目团队研发了高原专用通风供氧系统与低温耐久型混凝土配方;针对软岩大变形问题,创新采用“主动支护+动态调整”设计理念,引入光纤传感网络对初支结构进行毫米级形变监控;同时,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数字化模拟与风险预判。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保障了工程安全,更为未来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等更高难度项目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说,扎西隆隧道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中国高端工程科技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打通西部发展的“任督二脉”。西成铁路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兰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837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部分路段预留提速条件),建成后将使西宁至成都旅行时间由目前的20小时以上缩短至6小时内。而扎西隆隧道的贯通,意味着全线最关键的“卡脖子”节点已被突破,为2028年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条铁路将青海、甘肃南部民族地区与四川盆地紧密连接,推动沿线藏区、羌区融入全国经济循环体系。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扶贫线、文化线、生态旅游线。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有望激活川西北、青南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清洁能源开发、特色农牧产品外销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一条隧道,见证一个时代的奋进姿态 扎西隆隧道的贯通,看似只是西成铁路上的一个节点突破,实则承载着国家战略、科技进步与民生福祉的多重期待。它是钢铁意志与自然伟力博弈的胜利,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同的典范,更是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的有力注脚。当列车未来穿行于雪域高原与天府之国之间,人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一个国家在地理阻隔面前永不低头的决心与智慧。这条正在成型的“高原金腰带”,终将织就西部崛起的新图景。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