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镇人口基数大、辖区范围广,既有城镇社区的密集人群,也有乡村地区的分散住户。近年来,梅山司法所立足辖区实际,面对复杂多元的治理场景,以“真心帮扶、多元协同、源头化解、便民服务”为抓手,多点发力、综合施策,用务实举措筑牢辖区和谐稳定根基,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一、严格监管履职责,织密社区矫正“安全网”
梅山司法所深耕社区矫正一线,严格落实监管责任,通过定期走访、信息化核查等方式,确保矫正对象动态可控,筑牢刑罚执行底线;同时,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结合法律讲座、案例剖析等形式开展法治教育,强化其规则意识与守法自觉;此外,积极联动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帮扶服务,助力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从源头上减少再犯罪风险。
二、真心帮扶暖民心,建设安置帮教“回归路”
安置帮教工作是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特殊人群的顺利回归和辖区安全稳定。面对人口流动性强、帮教对象情况复杂的挑战,梅山司法所创新推行“三提前”工作法:提前对接,在帮教对象刑满释放前,主动与监狱建立联动机制,详细核实其基本信息、犯罪成因、家庭关系、技能特长等关键内容,精准掌握底数;提前规划,针对每名对象的实际困境,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帮扶计划;提前联动与民政、人社、综治、社区(村)等部门沟通对接,凝聚帮扶合力,确保帮教对象出狱后“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帮”。以“走心”服务化解“离心”顾虑,用责任与温度为帮教对象点亮回归之路,为辖区稳定消除潜在风险。
三、精准调研提质效,打造普法宣传“新格局”
普法宣传是提升群众法治素养的基础工程。梅山司法所摒弃“大水漫灌”式宣传,以“精准滴灌”思路,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小区、学校、医院、企业、乡村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座谈交流、“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清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针对青少年,聚焦校园欺凌、网络安全;针对农民工,关注工资拖欠、劳动维权;针对老年人,侧重反诈防骗、遗产继承;针对妇女,围绕婚姻家庭、权益保护,让普法内容更贴合群众生活;围绕群众需求定制普法“菜单”,让法律知识从“纸上”走进“心中”,切实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四、源头化解化矛盾,筑牢人民调解“压舱石”
梅山司法所聚焦邻里、土地、劳资、家庭等常见矛盾,以“抓早抓小、就地化解”为原则,实行“日常排查+重点时段排查”相结合,在节假日、农忙、征地拆迁等矛盾多发期,组织调解员入户走访,主动排查潜在纠纷,建立矛盾台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面对矛盾纠纷,坚持“法理为基、情理为桥”,既讲法律规定,又讲邻里情、乡土情,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化解分歧。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构建全方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四、便民服务优效能,架起法治惠民“连心桥”
法律服务是基层法治建设的民心工程。梅山司法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开展“上门服务”,免费代写法律文书、协助申请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便利与温暖。主动为村(居)委会提供法律支持,协助修订村规民约、审核合同协议,引导基层组织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为辖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解答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等法律问题,助力企业依法经营,以法律服务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开展“上门服务”,免费代写法律文书、协助申请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以法律服务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
梅山司法所通过多点发力、综合施策,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既守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也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与力量,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作者单位:梅山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