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盘锦一场小学生篮球赛因家长冲突被迫中断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家长们情绪失控、推搡争执,孩子们在混乱中茫然无措。这场因“爱”之名的闹剧,最终以警方介入收场,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为何越来越难以让孩子的事孩子自己解决?
在冲突发生的那一刹那,没有一位家长意识到,他们的冲动行为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解决冲突的宝贵机会。家庭教育最核心的缺失,恰恰在于家长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成为了盘旋在孩子上空的“直升机父母”,随时准备俯冲下来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这种介入,看似爱护,实则是剥夺,剥夺了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的行为是对孩子最直接的示范。当我们用冲动和暴力解决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在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价值观:冲突可以用武力解决,情绪无需控制。这种示范的后果是严重的,孩子们可能因此失去学习控制情绪、尊重规则和接受输赢的机会。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和攻击性,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在场边的每一次失态,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伤害,也是对教育本质的一次背离。
体育精神的真谛在于通过比赛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规则意识和拼搏精神。然而,当家长的过度介入将比赛变成“私人恩怨”的舞台时,体育的教育意义便荡然无存。孩子们在场上奔跑、拼搏,本应在公平竞争中学会尊重对手、接受结果,但家长的暴力行为却将这一切破坏殆尽。这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在健康环境中成长的机会,更向他们传递了完全错误的价值观。
这类事件的负面影响远超想象。一方面,它引发公众对青少年体育赛事安全性和家长素质的质疑,可能影响更多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场目睹暴力行为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对体育活动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当我们抱怨年轻一代脆弱、缺乏韧性时,是否曾想过,正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剥夺了他们培养这些品质的机会?
警方的介入和处理是必要的,涉事家长承担法律责任体现了社会对暴力行为的零容忍。但惩罚不是目的,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才是关键。这需要赛事组织方加强管理,设置合理的隔离区域、加强安保措施,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观赛态度和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对未来的启示在于,家长应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学会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通过沟通和引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赛事组织方也应完善规则和管理机制,营造安全、有序的比赛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健康的氛围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回望传统教育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至今仍有深刻意义。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而是赋予他们面对障碍的勇气和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学会后退一步,给孩子留出自主成长的空间。当孩子遇到冲突和困难时,我们的角色不应是冲锋在前的“救援队”,而应是默默守望的“灯塔”。
别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让孩子的事回归孩子自己解决,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