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专业队伍,普法才能精准发力。”广安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负责人介绍。全区组建35人普法讲师团,涵盖公安、法官、检察官、律师、行政执法人员等专业力量,开展“菜单式”普法宣讲420余场;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通过集中培训、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1508名“法律明白人”。整合568名青年志愿者、44支社区法律志愿服务队力量,构建“讲师团+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的三级普法队伍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普法网络。
精准滴灌润民心 织密民生普法网
“没想到广播里的法律知识这么管用,帮我们追回了2万打工钱!”农民工老张的感慨,道出了广安区精准普法的温度。针对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广安区摒弃“大水漫灌”模式,量身定制普法“套餐”,让法律条文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校园普法播撒法治“金种子”
“现在开庭!”在广安中学校园内,一场由学生扮演法官、公诉人、辩护人的“校园欺凌案庭审”正在进行。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全区56所中小学聘请法治副校长88名,配备率100%。依托中石油青少年模拟法庭、广二中模拟法庭等实践基地,通过法治讲座、模拟法庭、法治竞赛、法治游乐园等形式,广泛开展开学第一课“法律进学校”“青春志愿•与法同行”等普法活动400余场次,实践活动150余次,覆盖师生2万人,发放宣传手册及物品4万余份,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视频课程《探索“网事” 守护少年的你》获评全市法院“十佳法治课”。 学生们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乡村普法打通“最后一公里”
“土地流转合同要注意这三条,不然容易吃亏!”在悦来镇的田间地头,“法律明白人”杨国江正拿着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讲解。广安区推行“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组织790余场“田间普法会”,围绕农民工维权、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等热点答疑解惑,累计帮助追回劳动报酬180余万元。针对老年人防诈骗需求,法治“小喇叭”每天播报方言普法内容,用“以案释法”讲解保健品诈骗、虚假投资等骗局。社区法律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楼院,开展老年人防诈骗、妇女维权等专题宣传3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乡村法治“小喇叭”开讲仪式 企业普法,筑牢发展“防护盾”
“多亏了‘法治体检’,帮我们规避了合同风险!”广安某建材公司负责人说。广安区聚焦民营经济发展需求,以“司法温度”激活企业发展“法治动能”,开展“送法进企业”“万所联万会”“法治体检”等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主题活动390场次,走访企业334家,赠阅法律书籍《中小企业常见法律问题解答指引》600余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16个,为企业避免损失12.35万元,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创新载体树品牌 激活文化新动能
广安区以文化为桥,不断创新普法方式方法,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普法传播体系,让普法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打造特色阵地强支撑
天星湖宪法公园、中国法官林、全民国防安全教育基地等14个综合性法治教育基地相继落成;6个青少年法治警示教育基地成为学生们法治实践的“第二课堂”;13个法治文化小区、法治军营将法治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和训练管理;建成的全市首个“天府粮仓”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和广安浔栖江南司法修复基地;深挖本地红色资源,依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打造15个红色法治现场教学点,推出“六个一”特色教育活动,让干部群众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精神的熏陶。浓洄街道柑子园社区、中桥街道白塔社区分别获评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悦来镇中合村被纳入第十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荐名单,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这些闪亮的品牌成为广安区法治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 天星湖宪法公园 创新传播形式扩影响
深耕细作乡村法治“小喇叭”广播品牌,针对农村地区特点,创新推出“方言普法”,用质朴的乡音解读专业的法律知识,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相关经验被法治日报宣传报道。精心培育“法小安”普法IP,开展法治宣传,围绕卡通IP开发系列普法文创产品让严肃的法律变得可爱可亲,增强了普法内容的趣味性和传播力。大力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以案释法、法治动漫、普法短视频等优质内容3800余条。精心制作《家和万事兴》等法治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作品25部,其中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区法院制作的沙画普法视频《养老诈骗如何辨?沙画告诉你答案》被人民法院报视频号转载,全网浏览量屡创新高,实现了普法效果的几何级增长。
丰富活动内容聚人气
广泛开展“法治文艺进万家”活动,将法治元素融入文化巡演、法治对联书写、流动电影放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中,累计开展活动380余场次,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领略法治精神。组织普法工作者、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游园会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普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治融合促发展 彰显法治真价值
“普法的最终目的,是让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金钥匙’,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护航者’。”广安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广安区坚持“普治融合”,将普法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让法治真正“落地生根”。
深化基层治理,让乡村更“和谐”
“以前村里的矛盾多,现在有了‘法律明白人’和调解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龙台镇旺盛村党支部书记说。广安区推进“法律明白人”实践工作站建设,培育3个省级实践工作站,邀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郭太平、重庆老马工作室负责人马善祥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基层调解能力。五年来,全区依托三级矛盾纠纷化解阵地,有效化解各类纠纷1万6千余件,化解率达99%以上。扎实开展小区依法治理试点,提炼总结出“微组织、微力量、微机制、微场景、微实景”“五微治理”工作法。
优化营商环境,让发展更“有力”
“以前办事怕‘吃拿卡要’,现在执法透明,还有‘法治体检’帮我们规避风险,投资更放心了。”一位来广安投资的企业家说。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营商环境建设全过程,围绕民营经济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履行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活动,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解决法律难题,为企业发展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提升公共服务,让群众更“暖心”
“谢谢你们帮我讨回了工资,还不用花钱!”去年,农民工王某通过广安区法律援助中心,成功追回拖欠工资64630元。广安区已建成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98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成率和覆盖率达到100%。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49件,为19754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选优配强村(社区)法律顾问,经常性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切实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结语:法治之光照亮前行路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五年普法路,广安区用“精准”破题,用“创新”出彩,用“实效”说话,让法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人民幸福的“保障”。面向未来,广安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在补齐工作短板上精准发力,在创新方式方法上大胆探索,在深化普治融合上务求实效,以法治为笔、以民心为墨,在賨州大地上续写“尚法崇德、善治广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