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分的笔试成绩竟能入围消防文员体检,18位考生身份证号完整“裸奔”公示,面对质疑火速删帖回避 —— 哈尔滨双城消防招录的荒诞剧情,暴露出的不仅是流程漏洞,更是组织管理的系统性失守与干部责任的严重缺位。
规则沦为“稻草人”,是组织公信力崩塌的开端。招录公告明确标注“低于60分不予招录”,这份面向社会的公开承诺,本应是组织选人用人的刚性准则。然而4名不及格考生顺利 “闯关”,公文处理岗38.4分入围者的成绩,像一记耳光扇在所有诚信备考者脸上。这种明显的规则撕裂,绝非“操作失误”能搪塞,更可能是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失效的必然结果——从笔试阅卷到名单审核,多环节的把关失守,折射出组织程序的虚置化。
隐私保护的集体失明,凸显组织法治意识的贫瘠。身份证号作为核心敏感信息,受《个人信息保护法》严格规制,即便公开公示也需遵循脱敏原则。作为官方机构的消防救援支队,竟让考生隐私全程“裸奔”,这种低级疏漏背后,是组织对法律边界的漠视,更是干部履职能力的严重不足。当基本的信息保护常识都付诸阙如,公众有理由怀疑:招录流程中还有多少环节在“裸奔”?
更令人寒心的是“删帖避责”的应对姿态。面对舆情质疑,组织没有选择公开释疑,反而以删除公告的方式“捂盖子”,这种操作比乱象本身更伤公信力。删帖按钮按下的瞬间,暴露的是干部面对问题的逃避本能,而非解决问题的担当精神。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启动的核查,若不能深挖“低分入围”的决策链条、追究信息泄露的直接责任,便难以平息公众对“暗箱操作”的猜测。
招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组织规范与干部担当正是守护基石的护栏。此次事件警示我们:必须以刚性问责筑牢组织防线 —— 既要查清低分入围背后的利益输送嫌疑,也要追究隐私泄露的管理责任,更要问责删帖避责的失职行为。唯有让规则长出牙齿、让干部扛起责任,才能让组织公信力在阳光下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