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郧西县绞肠关村,民房屋檐上凝结的灰色泥浆,如同定格灾难的印记,无声诉说着7月那场百年罕见的强降雨。当村支书金明红回忆起一丈多高的洪流时仍声音颤抖,这份后怕背后,更闪耀着组织体系高效运转与基层干部冲锋在前的光芒 —— 正是这双重保障,让579名群众在山洪泥石流突袭前成功避险,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奇迹。
组织体系的精密构建,是防灾减灾的“生命线”。郧西县素有“十年九灾”之称,地质灾害隐患点近700处,能在359.8 毫米的极端降雨中安然度险,关键在于“五级叫应”机制与网格化管理的深度融合。从市县防指的天气预警,到村支书金明红发现河水浑浊的异常信号,再到“村干部-小组长-中心户-明白人”的应急网络快速激活,形成了“预警-研判-转移”的闭环链条。这种 “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责任体系,并非临时搭建,而是源于长期以来对基层应急能力的标准化建设 —— 村级设置灾害信息员A、B岗,乡镇配齐应急办“六有”设施,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灾害考验。
基层干部的硬核担当,是守护群众的“主心骨”。作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金明红用“铁脚板”踏出了安全防线:6时40分冒雨巡查发现险情,8时30分立即上报并组织应急力量,10分钟内启动多渠道通知,20分钟内完成全员转移。面对不愿离开的80多岁老人,干部们果断背起转移;针对卧病在床的村民,4 名年轻村民合力抬至安全地带,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党员干部冲在前”的誓言。在断网断电的极端条件下,正是无数像金明红这样的基层干部,凭着日常积累的防灾知识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用敲门喊话、专人包保的方式,确保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灾后重建的有序推进,更彰显组织温情与干部初心。如今,绞肠关村的避险搬迁安置小区正加紧建设,46 户受灾群众将在年底前搬进新房;巨灾保险赔付款及时到位,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同步修复,让群众从“临时安置”迈向“安稳生活”。从安置点配齐热水器、冰箱等生活物资,到医生定期上门问诊,再到 “一对一” 帮扶特殊群体,组织的温暖贯穿灾后救助全过程。这种 “转移与安置同步部署、救灾与重建无缝衔接” 的实践,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好政策”的温度。
屋檐上的泥浆终将被风雨冲刷,但组织体系的坚实支撑与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已深深镌刻在群众心中。这场灾害再次证明,基层治理的成效,既在于平时的未雨绸缪 —— 建强应急机制、锤炼干部队伍;更在于险时的同舟共济 —— 组织靠前指挥、干部冲锋陷阵。当组织力量与干部担当形成合力,就能构筑起抵御灾害的铜墙铁壁,让每一次风险挑战都成为彰显治理效能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