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党政人大详细内容
碧江区“四大体系”构建人才汇聚高地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肖东  日期:2021/3/22 字体: [大][中][小]

    碧江区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先导,树牢产才融合理念,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政策引领、服务保障、招才引智、素质培养“四大体系”,搭建人才作用发挥舞台,营造爱才聚才兴才的优质生态。

    一、优化政策引领体系,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一是优化协调机制压实部门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铜仁市碧江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工作会议、任务清单、台账管理、调查研究、考核评估、督查通报“六项制度”,明确24个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区人才办根据人才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梳理建好全区人才工作台账,明晰人才工作各时段工作任务,及时跟踪工作落实。二是优化考核机制倒逼部门作为。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把人才工作纳入督查和考核内容,考核情况与各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印发《关于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农技人员不同岗位,分类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台账,强化日常工作督查,对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落实不力的严肃批评教育,对工作期间连续三次不在岗的约谈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按相关规定降低岗位职级,倒逼各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好人才工作。三是优化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担当。注重把各行业、各学科做出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乡土人才选入区管专家队伍,打破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在全区12名区管专家中,10人属于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建立区管专家考核制度,突出政治素质、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12个方面的考察,对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的,区财政按10000元/年的标准发放津贴。强化科研经费保障,积极组织企业科研人才申报科技创新项目,2020年,我区企业人才申报省、市科技类项目32个,争取各类科研经费492万元。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保障,为在我区工作的31名科技特派员提供工作经费42万元,确保科技人才安心扎根基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健全服务保障体系,营造人才发展大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促服务。出台《铜仁市碧江区“优才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优才卡”,凭卡享受医疗待遇、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9项优惠便利政策。印发《碧江区高层次人才和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管理办法(实行)》,明确入学政策、办理程序,为33名优秀引进人才在子女入学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推行“人才日”制度,在人才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开展走访慰问、表彰奖励等活动。二是搭建平台载体促服务。在碧江高新区建成“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为各类企业办证100余个,提供人才就业创业政策咨询1000余人次。拟定《碧江区村(社区)人才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突出“共建、共享、共用”原则,整合村(社区)资源,全覆盖建设村(社区)人才服务站,通过常态化“五个一”服务活动,全方位服务基层各类人才。举办全区基层人才工作者业务培训班,打造一支“讲政治、懂政策、会服务的“人才服务站”工作队伍。三是突出关心关怀促服务。完善区乡村“三级”党组织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建立区级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本行业、本领域专家人才制度,常态化、制度化抓好走访工作,新冠肺炎期间,区委常委结对联系145名区内一线医务人员和3名援鄂医务人员,帮助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问题。完善人才工作宣传机制,充分利用碧江组工微平台人才宣传主阵地作用,强化对优才卡获得者、区管专家等各类优秀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刊发各类人才信息100余篇。

    三、完善招才引智体系,推动人才资源大汇聚。一是坚持双招双引纳才。深化“双招双引”行动,依托“千企引进”行动,区领导带头围绕“三农”产业、城市管理、电子商务、医疗卫生等重点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2020年,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45家“规上”工业企业,引进重点产业项目84个、省外企业3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同步吸引1000余名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行业人才到碧江干事创业。二是壮大园区产业聚才。扎实推进碧江高新区“6.18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围绕“一心三品一基地”产业定位,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20年碧江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好彩头食品、农夫山泉、裕国菇业、御诺乳业、圣迪乐等200余家企业在园区建成投产,为区内外各类人才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吸引3万余人就近创业就业。三是用好平台载体引才。用好贵州人才博览会、招才引智工作站等平台,区领导带队赴省内外招才引智工作,不拘一格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020年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89人。聚焦区直各部门用人需求,通过事业单位考试招录242人,公开招聘教师223人,面向区外选调教师150人。紧抓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通过人才带项目、项目引人才的方式,争取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优秀人才26人到碧工作,昆山市3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碧开展组团式帮扶。

    四、拓展素质培养体系,推进人才本领大提升。一是突出实践一线育才。坚持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实践和工作中培育人才,选派36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专抓脱贫攻坚工作,明确2800余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69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2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具体工作工作锤炼人才政治素养,提升人才综合能力。深化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把全区52名农业专家匹配到产业项目上,为养殖业、种植业等农业项目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二是注重专业引导育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等9家单位专家学者来碧讲学,采用“1+5”(1名高级专家+5名技术骨干)培养模式,提高我区农技人才专业素养。组织区内企业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围绕新型工业、城镇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共谋项目、共培人才,培养人才800余人,建成产学研基地47个。选派37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到昆山交流学习,完成17名“国培计划”专家库人员和7名省级乡村名师推荐对象工作。三是注重业务培训育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各类人才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人才专业能力,全年共培育党政人才1625人、农业农村人才1727人、技能技术人才1657人、经济金融人才139人、社会事业人才821人。实施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培养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乡村教育家等6个类别22人。强化本土技能人才培育,把高级艺农师、专业教师、农民专家等群体纳入师资库,结合群众意愿,开展蔬菜、水果、中药材、优质大米和畜牧水产培训,共培训2000余人,充实乡村农技人才队伍,为各村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