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马立成:以“塞罕坝精神”重铸党员“三心”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马立成  日期:6/2/2022 字体: [大][中][小]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开围放垦,再加上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美丽的高岭”不堪重负,最终变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景象。但在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下,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新时代有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从“塞罕坝精神”中重铸“三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

    以“塞罕坝精神”重铸党员无私奉献心。塞罕坝深处特殊地理位置,曾有专家形象地指出,对于北京而言,“如果这个沙源阻挡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但最初的塞罕坝,想在荒漠造林,如同铁木开花,谈何容易。塞罕坝地理位置险峻,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自发的集结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高喊着“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塞罕坝,一呆就是几十年。60年,三代人,从无到有,从第一棵树种下到如今的塞罕坝林场,这是一代接着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啊。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重铸无私奉献心,以“小我”去成就“大我”,以 “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新时代“雷锋精神”。

    以“塞罕坝精神”重铸党员艰苦奋斗心。林区的一副对联让人感慨万分,一日两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苦乎累乎不在乎。横批是:志在林海。是啊,志在林海,每一名建设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他们为了这个信仰不断地向前冲锋。荒无人烟是塞罕坝特有的姿色,秃山无绿木,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但是他们并没有被环境所打败,马架子、盖窝棚、挖地窨子当住所。陈彦娴作为第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曾这样说过:“我们369个人来到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24岁。如今,我当年的同事们大多已离开人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人类恢复美好自然的一段传奇。”他们用行动向祖国交出了一份可歌可泣的完美答卷。今天的我们,更要将艰苦奋斗精神传递下去,我们要站在革命先辈的肩膀上,高擎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在一线斗争中锻炼真本领,重实际不图虚名,鼓实劲不尚虚荣,求实效不务虚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前进。

    以“塞罕坝精神”重铸党员开拓创新心。从无到有光靠说是办不到的,得靠想法、靠思路、靠点子。从恶劣环境种树不难,长成树才难。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改进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最终为机械林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们一定要这样的一个创新意识,要深刻领悟创新是应对挑战的良方,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年轻干部要通过经常学、自觉学、深入学、反复学,让创新精神跟生活绑定起来,做事不进要讲结果,更要讲方法,实时更新自己的“思维库”,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在这个变革与激荡的时代,必须要有新思想、新方法去应对新的形势。作为“初升的太阳”,年轻干部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练就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