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壮大,粉丝经济已突破传统认知,从娱乐行业跨界至其他领域,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新兴势力。根据中研网发文,2020年全国偶像市场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预计到2022年底,将达到1400亿元。在“粉丝经济”火爆、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追星失智,资源浪费严重。如今,明星与粉丝结为利益情感共同体。部分明星为了保持热度和流量,会引导粉丝为其购买周边产品;粉丝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持续走红,也会“氪金”来帮助其冲流量。据搜狐网9月13日报道,粉丝为杨幂庆生花费了近10万元,准备了200架无人机,排列了杨幂饰演的多个角色的形象。微博网友分别于9月16日和9月21日对此评论“这种花钱搞形式的应援,都劳民伤财,浪费钱财”“别一天到晚浪费资源了”。此类以浪费资源为主的“粉丝经济”虽然让市场获取利益、明星保持热度,但更是对青年人的追求和三观的误导与侵蚀,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二是监管乏力,诈骗行为频发。平台、投资人、娱乐公司形成合谋,合力将大量不具备社会经验、缺乏判断能力的低龄粉丝当作圈钱“韭菜”。今年7月17日海淀公安通报选秀节目《青春有你》决赛圈选手总集资额高达1.5亿元,平均每位选手613万元。募集的资金由后援会的几位高级成员直接管理,由于大额集资缺乏监管,发生部分“粉头”卷钱跑路现象。相关平台对此类事件声明,使用平台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发起人和支持者自行承受,与平台无关。从法律层面来看,由于没有明确禁止的规定,这种行为往往被看作是个人自愿的捐赠行为。三是忠诚度欠缺,潜在用户流失。“粉丝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粉丝喜爱和忠诚的保持,但实际上,很多粉丝的喜爱都是转瞬即逝。在音悦台粉丝受众群体结构分析中,女性观众为偶像打榜的比例占到总观众人数了71%,使用频率为“只有偶像歌曲更新时才用”占到83.7%。这些人往往只在偶像发布新歌的时候才会使用,这就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频率,偶像不更新歌曲的日子也许就不会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粉丝群体的消失。由此,偶像的粉丝群体缺少稳定性,也反映出粉丝群体对于品牌忠诚度的不确定性和粉丝产业的泡沫性。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宣传引导理性追星。媒体宣传部门要提升社会责任感,加大对正向积极的偶像行为的宣传力度,及时曝光偶像对粉丝的不良诱导和不理智的粉丝举措,引导粉丝树立理性追星的思想观念,在不影响社会秩序的前提下,为偶像产业投入自己的资源。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司法部门进一步细化法律对粉丝“集资”活动的定性,确晰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健全完善促进“粉丝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三是精准打击违法犯罪。公安机关联合网信等部门利用大数据等途径严格筛选研判针对“粉丝经济”的违法犯罪行为,疏畅监督举报渠道,规范市场行为。四是品牌创新特色发展。公司平台或公关媒体要及时关注粉丝反馈,匹配粉丝需求,灵活使用粉丝营销,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产品特色,增加粉丝互动,保持粉丝热情,发挥粉丝价值来助力“粉丝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青县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