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深晚记者获悉,深圳市教育局印发了《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高校逐步实现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12月5《深圳新闻网》)
众所周知,加强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据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致使“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总是一次次地保证在“文件中”。
为何“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总是一次次地保证在“文件中”呢?笔者以为,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学校“重智轻体”使然。学校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不是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就是让学生整天“陷”在题海中,哪有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活动呢?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周两三节上了课程表的体育课也难以保证,往往都被语数英等所谓的主科老师“瓜分”了。其二,学生沉湎于“电子产品”使然。一些学生除了学业负担繁重,要完成大量的课内外作业之外,课余时间深陷手机游戏当中,根本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此次,深圳印发《意见》,明确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高中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声音”。笔者以为,“每天一节体育课”理应成为更多学校的标配。
当然,“好举措”更需“重落实”。因此,笔者以为,要让“每天一节体育课”走出“文件”,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发力。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发文件”“出举措”,更要“重落实”,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要发力。学校不能“唯分数”而“重智轻体”,更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应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大课间等方式,确保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学校应严禁学生带手机入学校,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保证孩子的体育活动时间,又保证孩子的体质健康。
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还需久久为功。笔者相信,只要教育部门和学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就一定能让“每天一节体育课”真正落地。如此,不仅是学生之幸,更是教育之幸。(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